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杭州市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21-10-25 10:04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杭州市城管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在深化健康中国、“千万工程”和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中找准定位,持续纵深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效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2020 年,杭州市140座农村公厕获评省级星级农村公厕,其中省级示范性公厕18座;城乡公厕服务大提升,“城乡公厕服务提升”获评2020年杭州市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根据《2020 年杭州市城市管理市民评价调查分析报告》,城乡居民对公厕服务管理水平的总体印象评价为86.9分。

规划引领,优化顶层设计

制度保障有举措。出台杭州市“厕所革命”、农村公厕综合整治和旅游厕所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城乡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建立“一厕一档”制,县、乡、村三级“所长制”,配建公厕与美丽乡村、小城镇综合整治等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使用的“三同时”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市农村公厕建设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监督社会化、使用文明化。

标准完善有特色。结合杭州市城市公厕建设管理标准优势,出台了杭州市农村公厕首部地方标准《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明确农村公厕的平面布局、内部设施、水电排污、通风除臭等规定。在此基础上,出台更高标准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厕所设计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四级联动”审查、项目负责人、公厕选址、土地性质调查、排污纳管、招投标等关键指标,以及新建项目的建筑景观融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规定。

改革创新有亮点。国内率先探索推行城乡公厕一体化管理,构建“市级抓总、区级抓实、统一标准、分责实施、满意评价”的模式。全市登记在册的农村公厕共4750座,涉及171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公厕,座座有“所长”、制度牌、保洁员,形成市、县、乡、村、管养主体“五位一体”的行业管理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统一接受行业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和评价。

品质至上,提升服务功能

标化服务有成效。按照“城市持续领跑、旅游紧抓特色、农村接轨城市”的管理思路,紧扣“有纸无味全覆盖、市民如厕方便找、舒适整洁服务好”的总要求,推行“基本功能+X”服务模式,新(改)建农村公厕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低于3:2;免费提供厕纸、洗手液、快干型烘手器、冬季热水洗手设施、垃圾分类设施等基本功能;同时,结合实际提供手机充电、自动售货、WIFI等个性化服务。

科技赋能有进展。依托高德地图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成功实现市域公厕“一张图”,并共享至杭州城市大脑、贴心城管APP等平台,实现多渠找厕、精确定位、一键导航。推广负压、新风等技术设备,净化厕内异味;试点人流、氨气、硫化氢等指标物联终端监测以及人脸识别和感应取纸、厕位“有人无人”智能引导。引入生态环保技术,装配式建设工期节省1/3,80%以上的材料可回收再利用;光伏、节能型等洁具的利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助力碳中和。

细节设计有内涵。因地制宜开展了无障碍环境提升,对旅游景点、特色精品村等人流密集区域公厕,高标准设置第三卫生间;村委、文化礼堂等公共场所公厕,设置无障碍通道、扶手、老年厕位等人性设施;地段偏僻、山区村的公厕视情况设置便民设施。推广地面干燥、吊(壁)扇通风等设施,降低了防滑、防摔的风险。目前已获评省级星级农村公厕140座(含省级示范性18座),正在培育对象140座,实现了从单点多元外延式建设向系统内涵式发展。

建管多元,管理有序推进

建设投入有保障。2018年-2020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45亿元,累计提升改造农村、旅游景点公厕及农村卫生户厕有4212座。2021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厕43座(其中,新建29座、改建14座),项目由区级财政保障总投资约1356.5万元。目前,已完工9座,施工中25座,预计11月底前全部完工。

文化兴盛有载体。农村公厕建设与美丽乡村、村落景区、生态修复等建设项目相融合,融入旅游文化特色,对百余座老旧破损公厕实施综合整治改造,实现了一厕一文化、一厕一亮点、一厕一景观。如桐庐县分水镇公厕设计定位杭徽派风格,余杭区径山镇打造双溪漂流水墨墙绘3A级公厕,西湖区上城埭停车场公厕以龙坞茶村为元素设计庭院式、淳安县大墅镇以“毛竹之乡”为理念设计“毛竹屋”公厕,临安区结合太湖源、天目山等美丽公路建设在沿线建造10座休息驿站公厕等,成为当地旅游的“景观窗口”。

全民共管有风尚。副城区、三县市立足部分农村公厕运维资金少、管理力量不足等实际,依托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管理。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双万”“三服务”等活动载体,发动驻村企事业单位共享内部厕所、基层干部包干“所长”、党员“认养”片区公厕、群众参与文明宣传、“两代表一委员”建言献策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农民如厕难、公厕无人管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厕管理水平。(杭州市城管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