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重点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
||||
|
||||
党的十九大以来,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坚决扛起城市主体责任,持续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着力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019年底杭州市被列为国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城市,重点就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原政策性租赁住房)。以此为契机,杭州市结合实际,将已探索发展的“小户型、低租金”人才专项租赁住房和蓝领公寓整合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印发后,杭州市按照文件要求,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多方协调参与摸底调查工作,并将发展蓝领公寓工作中建立联合审批、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全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全国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杭州素材和经验。 建立联合审批机制,推动项目落地 蓝领公寓主要利用存量土地或房屋新(改)建方式筹集,鉴于项目建设特殊性,为做好项目审批工作,杭州市建立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保房管局,并统筹各区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按照“特事特办、简化程序”的原则,简化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等环节的程序,明确由各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发改、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国土、消防、安监等部门对新(改)建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联合会审,形成会审纪要并报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组织实施。项目竣工后,各区组织区发改、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国土、消防、安监等部门对项目进行联合验收,出具《联合验收意见书》,并报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截至目前,联合审批机制已审批通过64个项目。即将出台的杭州市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将参照蓝领公寓经验,建立由各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参与的联合审批机制,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便捷准入 蓝领公寓主要面向“非杭市区户籍”“市区无房”“合法稳定工作”的物业、餐饮、保安、快递等为城市提供基本服务的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可通过用人企业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申请,线上方式中,租赁房源全面纳入面向企业的“亲清在线”平台,无需企业提供任何材料,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自动筛查是否符合条件,实现申请企业“在线申请、网上签约、当天入住”。线下方式用人单位根据项目租赁受理通告要求,进行当面申请。 同时,杭州市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租赁管理,在杭州市租赁服务监管平台上开发集运营机构、项目房源、租住人员、合同签订等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租赁管理系统。通过“亲清在线”平台线上申请的,租赁合同线上签约完成后即时推送至租赁管理系统进行备案;线下申请的,直接在租赁管理系统签约并备案。 建立市区联动机制,提高需求摸底精准度 为摸清楚需求情况和存量资源情况,杭州市坚持市区联动,多方协同,合力推进摸底调查工作。 一是成立市级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统筹领导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摸底调查工作。 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印发《杭州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摸底调查工作方案》,分“摸底调查”“统计整理”“分析总结”三个阶段开展实施。 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市工作专班相关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各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摸底调查工作,各区政府负责具体落实属地范围内的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调查工作。 四是落实属地责任。各区政府参照成立区级摸底调查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区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展“拉网式”摸排,全面排查辖区内各类土地和房屋并做好信息记录。 五是开展分类摸底。制定并下发6份摸底调查统计表,分别对空置存量非住宅房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村级留用地、产业园区(集中建设)职工宿舍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宿舍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同时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摸底调查小程序,实现线上填报、实时统计。根据摸底调查工作情况,杭州市已确定“十四五”期间将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间)。 下一步,杭州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扛起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健全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审批和推进机制,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形成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的格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推荐 《建设工作简报》第97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