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味,还市民一个绿水青山的居住环境,舟山市定海区城市管理局从2017年起,提出生态治理河道的总规划,并启动一系列清淤治水工程和配套工程。截至2018年上半年,城区12条河道及两岸生态景观发生巨大变化,从原先的“脏乱差”变成洁净、整齐、美丽。 大规模清淤整治,全面攻坚提水质。 围绕“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水”的工作目标,该区针对城区河道淤泥量大、顽固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完成城区12条河道清淤、截污,取得了卓越成效,并在2017年底顺利通过省、市两级部门验收。 一是启用大型机械,创新清淤方式。 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采用挖掘机下河清运垃圾、淤泥与高压水枪冲洗结合的方式,使单位体积清淤速度提速近50%,单河道行洪能力提升约2倍,财政支出减少约30%。该清淤方式较预期目标提前4个月完成总长23公里的12条河道主要河段清淤任务,累计清淤12.9万立方米,河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V类水标准。 二是设立机电闸阀,提升自动化水平。 根据定海区在气候上有瞬时降雨量大的特点,为确保河道闸阀的设立能实现人为控制水量,并起到拦截河面漂浮物和垃圾,得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打捞清理,在城区范围内新建3个机电闸阀,较传统手动闸阀数量的比例大幅提升,自动化水平创城区历史新高。 三是统一“身份证”,实现源头管控。 对城区所有河道进行地毯式排查,确认了941个入河排水口。为所有入河排水口制作并安置带有地址、主要污染源、工作目标、监督电话、编号的“身份证”标志牌。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可快速明确是否为违法排污并定位排污位置,同时也鼓励市民共同监督管理,参与剿劣行动,从源头上管控排河污染物。 标本兼治破难题,长效管控水常清。 为真正做到净河不反弹,美化保成效。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治水经验,在完成截污、清淤前期工作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河道水质保障体系。 一是引入净水设备,促进人工活水。 为加大河水含氧量,降低水中浮游生物繁殖速度,在12条城区河道里共设立曝气机约110台,人为提升河水流速,提高水质。在环城东路、环城南路、东河路沿河河岸加装超磁分离净化站,将水质较差的河水通过水泵抽至设备内处理,通过循环净水,确保水质在V类水范围内。 二是引进水生植物,实现生态养水。 在河道种植了荷花、睡莲和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依靠植被的吸收、附着等功能自我净水,为河道鱼类提供天然生存空间,在河道内重建生态链,强化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 三是智能化监控,及时掌握水情。 在城区河道周边陆续设置了34个360度全景高清摄像头,通过智能监控,对各河段水情、水质、水面状况和河道环境变化24小时实时监控,准确掌握和预警水情,一旦发现倾倒垃圾、砂土、破坏堤防等涉河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将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处理。 打造花园式廊道,同心促水岸共美。 随着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推进,定海区城市管理局将城区河道治理与园林绿化结合,提出了沿河花园式廊道建设的理念。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环城东路北段、昌国桥南侧、城东河小公园、新河北路(昌国桥-解放桥)、环城东路(解放桥-海滨桥)等五处沿河景观提升工程,覆盖面积约3.1万平方米。 一是一水一景,打造特色亲水廊道。 以打造小型化公园为设计理念,在环城东路、环城南路,按照“一水一景”原则,沿河兴建民清风格廊道、凉亭,采用菠萝格材质,地面则采用石质铺装,搭配鹅卵石,整体上凸显古香古色的韵味。 二是丰富植被,营造四季花开盛景。 更换原有单一性草皮装饰,加大樱花、玉兰、乌桕、鸡爪槭等色彩性较强的花卉、彩叶植被比重的种植。同时根据季节变换,调整种植品种,实现四季都有不同花卉盛开的景观。 三是灯光点缀,实现城区河岸亮化。 以环城东路为示范路段,在河道内壁安装暖色调洗墙灯,河桥护栏上采用变色的LED灯带,并在沿岸的绿化带、廊道边安装草坪灯、亭灯,形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沿河夜景图。这也是首次让城区河岸真正“亮”了起来。下一步定海城区的沿河两岸还将进一步开展亮化工作。(舟山市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朱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