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根据省“四边三化”行动工作要求,针对一些矿山存在乱采乱挖、山体绿化缺失等问题,切实加强“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管理和修复工作。 强化整治质量。 根据舟山海岛风大、干旱、降雨量少、空气中盐分含量高、紫外线强烈、又常遇台风侵袭等特点,先后采用了挡土翼、生态棒等新工艺,除常规的客土吹附、厚层基材、喷混植生等传统工艺,还准备试用等离子喷播、高次团粒等工艺、并采用辅助器材如填生毯、鱼鳞坑等先进工艺。实践证明,这些技术工艺的采用对舟山废弃矿山治理比较有针对性。 强化绿化效果。 主要以适宜海岛环境生长的当地乡土树种为主,培育采用了普陀樟、木麻黄、槟柃、厚叶石斑木、火棘、紫荆、海桐、黄连木、女贞、夹竹桃、刺槐、海桐球、麦冬、千屈菜等乔灌木树种,并在城区内的矿山治理中种植了茶花、美人梅、三角梅等花木,还充分运用“上爬下垂”的治理理念,种植爬山虎、花叶蔓、长春藤、油麻藤等一批蔓延类植物。在坡面平台、马道等处直播容器苗、穴盘苗等,以体现立体景观美,提高整个边坡的绿化效果。 强化山体利用率。 根据废弃矿山地理位置及矿区山地的可利用性,宜林则林,宜地则地,充分考虑了矿区的综合利用价值,采取四种办法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土地整理型。经整治后可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二是生态恢复型。对于矿区位置偏高,不宜进行土地整理的废弃矿地,矿山废弃后,山体裸露,影响市容的,按生态恢复的要求进行治理,以改善城市的形象。三是景观再造型。如宕面有一定高度,坡度较陡的废弃矿山,受地质灾害的威胁而进行整治,消除了地质灾害的隐患,也恢复了矿山生态环境。四是综合整治型。通过整治既恢复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耕地,还提供了建设用地。通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山复绿及土地复垦,该市累计新增耕地25亩、新开工矿山复绿共18处约45.5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1200亩,为弥补山体绿化缺失和当前经济建设中用地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有益补充。(省“三改一拆”办 供稿 编辑 朱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