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0000024822425/2018-65172 发布机构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有效

广东、福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启示


发布时间: 2018-06-25 00:00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根据厅党组统一部署和省建设厅项永丹的指示要求,5月中旬,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顾浩带领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处、城建处、执法局、建管局和杭州、宁波、舟山等地规划建设管理主管部门负责人,赴广东、福建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调研组与两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广州、深圳、东莞、厦门等建设亮点地区。
   一、广东、福建两省的做法与经验
  (一)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基础上,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划(2016—2025)》《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打造了广州大学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一批核心创新平台,明确了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莞中子科学城等多个重大项目,积极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区域一体化更快发展。一是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打造“湾区3040”交通环。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建设珠三角1小时通勤圈。二是产业发展互补互助。珠江东岸以电子信息产业带、珠江西岸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为目标,建设区域集中、各有侧重的珠江东西岸产业集群。广州将与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共同打造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三是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着力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绿色制度创新、绿色经济发达、绿色环境优美、绿色人文繁荣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四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全省公交一卡通。
  (二)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市新旧动能转换
  广州、深圳等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注重城市新区建设与城市更新并重,推进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四态”有机融合,加快实现城区再造。通过积极构建内畅外联交通圈,营造活力开放生活圈,维育绿水青山生态圈,塑造高品质创新环境,以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和优质的空间品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向珠三角集聚。从创新协同、载体建设、住房保障、用地管控等多个方面,研究出台支撑珠三角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发展的政策包,强化科技政策的空间指向与精准投放。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核心建设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
  对用地效率低下的建成区,注重存量开发,通过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改善景观风貌,塑造高品质创新环境,推进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十年磨一剑”,通过空间规划引领、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完善,使环境不佳的水泽地区蝶变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进了华为、中集集团、中国电子等企业,落户了动漫、机器人等4000多个优质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势头越来越好。深圳市的深业上城项目将原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产业升级为高增值的总部经济产业,通过综合改造、立体开发、功能复合,补足内部公共开放空间,注入岭南文化元素,形成园区内自给自足的集约式、“四态”融合的城市新地标。
  (三)通过保障美好生活的“关键小事”,推进优质生活圈建设
  广东联合港澳共同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一是规划建设深入民心的“幸福之路”——广东绿道。二是规划建设为民享用的“文化之路”——南粤古驿道。三是规划建设便民出行的“健康之路”——高品质自行车道。四是规划建设利民休闲的“滨水空间”——水岸公园。五是打造共建共享的“运动场地”——足球场。六是规划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社区体育公园。
  (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补齐短板为重点,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围绕“市政配套设施、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建筑物本体、公共服务设施”等工作内容,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一是坚持把“共同缔造”融入改造过程,体现共同精神。二是坚持把各方力量纳入改造过程,形成合力推动。三是坚持把精准适用融入改造过程,体现以人为本。四是坚持把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形成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启示
  (一)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优化省域空间格局。把“四大”建设作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顶层设计,做到有规划、有平台、有政策、有项目。以未来城市、未来社区建设为重点,整合提升各类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加快建设紧凑、绿色、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和未来社区。以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绿道、驿道“两道”建设为纽带,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成省域“万里”绿道网,强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全域推进“大花园”建设,打造美丽城乡升级版。以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TOD导向,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对城镇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省域1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和城区1小时交通网,推进外联内畅、开放高效、支撑有力的大通道建设。结合G60科创走廊规划建设,选择若干战略性创新空间。以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全面提升都市区核心城市能级,加快与周边县市一体化建设,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提升特色小镇的创新和集聚高端要素能力。
  (二)以城市有机更新为重点,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继续深入实施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三改一拆”,强化拆后土地利用,打通断头路、贯通河道水网,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通过复合用地功能,促进产城融合,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做优做精城市设计,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着力推进基础设施更加便捷高效。加快构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主次路网体系,完善支路网系统,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建设自行车专用道。
  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聚焦人民群众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宜居水平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供给不均等之间的矛盾和民生“关键小事”。以“15分钟生活圈”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覆盖,逐步将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思路从分级配置向以出行距离为核心的圈层配置思路转变,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具人性化、更加便利化。加快建成省域万里绿道网,完善全省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加快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开放水平。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城市应急系统建设,努力在城市管理细节上下功夫,推动城管队伍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指导各市出台一批有关城管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将城市更新作为下一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完善机构建设,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力度。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社区规划,积极探索社区规划治理新模式。鼓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技术下沉,为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厅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 供稿 编辑 张婷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