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方案”解决桥下空间综合利用难题


发布时间: 2018-06-27 00:00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自2016年以来,开化县坚决贯彻省、衢州市“四边三化”工作要求,将桥下空间治理作为“四边三化”行动的重点攻坚对象,遵循“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利用”的理念,在保障桥梁结构完好和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对9处桥下空间进行了综合利用,利用总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路域环境水平,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为解决桥下空间整治利用贡献了“开化方案”。
   精准施策,找准“坐标点”。 开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各乡镇均成立“四边三化”工作领导小组,将“桥下空间利用”作为建设钱江源头“大花园”的重要抓手进行定位与谋划,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严格落实省、市文件精神,制定《高速公路桥下空间合理利用管理试行办法》与《关于加强高铁桥下土地保护性利用安全管理的意见》,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使用桥下空间途径,切实提高桥下空间用地的利用效率。与相关单位签订《桥下空间场地管理利用责任书》,严禁设立生产、存储、洗车、修车、餐饮、娱乐等场所,坚决杜绝乱建、乱挖、乱堆、乱占等行为,鼓励和优先利用桥下空间用于环保公益所需的设施、设备,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规划先行,强化“着力点”。 开化县“四边三化”办联合交通、铁办等部门多次现场实地勘察,将公路、铁路桥下空间总面积、拟合理利用的面积和需要环境整治的面积等进行摸排、登记造册,建立“一桥一档”,为项目建设打下夯实基础。经初步统计,开化县现有高速2条,总长113.674公里;铁路1条,总长36.73公里;桥下空间总面积为114万平方米,需环境整治28处。根据调查结果,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实现“一桥一方案”、“一路一风景”,确保“桥下空间”项目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以科学化、个性化、精品化为关键着力点,力求出精品,创特色。
   因地制宜,营造“闪光点”。 将桥下空间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以及脏乱差等问题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持续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在利用过程中,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意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各地桥下空间利用进行“量身定制”,建成了一批以文化广场、党建长廊、停车场、篮球场、农民休闲公园等为载体的桥下空间。如:位于开化县林山乡利平村的杭新景高速渊底枢纽互通,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立体互通交通枢纽,占地17万平方米,拥有桥墩柱527根。互通建设后,桥下空间曾成为藏污纳垢之处,垃圾杂物成堆,“脏乱差”现象严重。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坚持整治与利用相结合,整合“一村万树”项目,将添绿、添彩、添景同步进行,一旁的多肉植物馆于桥下空间相映成趣,垃圾场已变身为灯光篮球场、党建文化长廊及建身公园;大举村拥有杭新景高速公路桥下空间1.1余万平方米,通过合理规划,打造成集停车场、宣传长廊、农耕文化墙、休闲公园的综合文化广场,成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载体,拓展了农村文化场所,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高速沿线景观品质,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成为“最美公园”。
   建章立制,常抓“管控点”。 进一步深化路(段)长工作机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总路段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总路(段)长的三级联动体系,对辖区内的桥下空间开展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积极联合县委督考办、交通等部门针对桥下空间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对问题整治不力、项目进展缓慢的进行督查通报。有效形成常态化督查、多部门监管、联动处置的工作机制。
  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就桥下空间潜在问题和管理漏洞进行研究分析,协调解决“桥下空间”管控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通报工作进度,交办新增问题点位,加快工作推进。依托“12345”政府热线、今日开化等平台,充分调动受益百姓的主人翁意识,出现问题,及时曝光整改;积极倡导多元参与,号召沿线村委干部及村民主动担起监管的职责,争当“四边三化”的践行者、宣传者、监督者,形成“政府常抓,百姓共管”的长效治理和监管体系。(省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局 供稿 编辑 朱宇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