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改一拆”工作开展以来,常山县白石镇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温情服务”的工作方针,推行“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一体”的基层治理体系,依法治公平拆违、依德治有效拆违,依自治有力拆违,营造良好和谐拆违氛围,避免出现强拆的恶性事件。今年1-6月份,白石镇累计拆除违法建筑88幢,拆违面积24938.2平方米,连续5年保持“零事故、零强拆、零上访”记录,实现拆违工作和谐平稳发力。 以法治为保障,情理兼顾,营造公平拆违环境。 一是前期程序到位,确保主体合法。成立“三改一拆”行动领导小组,形成以书记镇长带头抓,班子领导分片抓,两委班子具体抓,逐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强力组织体系,制定《关于印发白石镇农民建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白石镇“一户多宅”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各项具体操作细则,对违法建筑的调查认定、拆除、没收、缓拆等依法作出严密的程序性规定,让工作人员有章可循,确保了拆违工作的合法性。中期工作到位,规避法律风险。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倒逼工作责任,利用好“周一夜学日”及“周二下村日”镇村干部互相交流,对“瓶颈”问题及时跟进沟通,每周量化工作任务,严格执行拆违流程,落实建房管控“四公开四到场”制度,建立“一户一宅”电子档案,确保政策宣传到位、告知到位、管控到位,做到全程留痕。后期服务到位,实现和谐拆违。白石镇配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法律顾问,帮助村民通过合法合理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答法律咨询120人次,妥善解决了各类矛盾纠纷。各村还设有民情茶馆,配有民情沟通员25名,采取定期座谈+不定期走访的方式,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今年已接待村民395人次,受理 258件,其中涉及拆违矛盾纠纷件数12件。 以自治为根本,民主管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一是立“家规”,树好“家风”正作风。白石镇始终把村民自治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基本形式和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所有行政村均已修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把积极配合参与“五四三”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写入其中,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时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由驻村片长对政策进行解释说明,确保政府决策的公开。发挥好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保障村民在拆违及拆后重建等工作中依法有序表达意愿,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二是控“源头”,规范村民建房管理。 转变管理方式,由末端处罚转变为源头治理,抓源头、抓苗头,在现有的巡防基础上,鼓励村民互相监督,截止目前共发现3起新增违建点,第一时间给予制止教育,受理建房申请42件,收建房储备金49万,竣工验收合格11件,退还1.1万元,超面积罚款1户,扣除储备金 元,临时搭建房已全部拆除到位,有效杜绝了违章建筑、赤膊墙现象的发生,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户一宅、建新必拆旧”的思想,为和谐拆违打下扎实基础。三是树典型,打消群众观望心理。以党员干部带头拆违形成示范效应,削弱和瓦解其他违建户等待、观望心理。在“一户多宅”集中整治行动中,十八里村作为整治试点村,以“党建+基层治理”为统领,践行“我是党员,我带头”,树立了“党员自拆第一人”刘细我,“大公无私村主任”许金水,“贴心支书”吴国明等多名典型,率先全面完成非法“一户多宅”拆除工作。 以德治为支撑,文明倡导,消除不良社会恶习。 一是党建引领,弘扬正能量。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开展主题党员活动,学习讨论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全面落实。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员联户落实实处,让广大党员当好群众“最近的贴心人”。如十八里村在拆除村民叶忠义酒坊时,7名党员志愿者一起帮忙,抬铁皮、移炉灶,大家齐心协力将120平方米的铁皮房腾空,当天顺利拆除。二是文化惠民,提升满意度。白石镇以拆促建,拆后土地优先用于公共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实现把“污点”变亮点,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文明行动为等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最美家庭”“最美婆媳”评选活动,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倡导形成新风尚。三是舆论导向,画好同心圆。利用农村小广播、大喇叭、宣传车、张贴通告、入户走访,结合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等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策和措施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凝聚共识、规范行为。(省“三改一拆”办 供稿 编辑 朱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