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紧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契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小城镇功能大提升、环境大改观、特色大彰显,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一、高标准规划,打造融合城乡的功能小镇 一是突出区域空间整体塑造。对资源禀赋相似、经济状况相近、乡土文化相亲、地理位置相连的小城镇实行统一打包连片整体规划设计,打造出风貌协调的“区块链”、优势互补的“集聚区”。全市14个适宜合并的小城镇综合环境规划调整为4个片区整体规划。如开化县将4个同属国家东部公园西北片区的乡镇,围绕“国家东部公园”一个主题进行连片规划整治,打造区域整体空间功能相协调的乡镇集群。 二是突出历史底蕴特色挖掘。在规划设计中坚持文化入魂,塑造既具有浓厚人文味,又兼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如江山市保安乡挖掘戴笠故居文化底蕴,打造“七彩保安民国小镇”;龙游县溪口镇依托“龙游商帮”文化、“徐偃王故里”等特色,重塑古镇“一街八巷六码头”历史原貌;柯城区沟溪乡围绕“南孔圣地 画里沟溪”的主题定位,塑造具有浓郁农民画风格的南孔地域特色文化小镇。 三是突出城镇生态景观配套。高标准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形象品位和功能。如衢江区廿里镇将原定于开发房地产的小镇核心区域调整建设成“杨继洲主题文化公园”,并新建18处门户公园和街景,既满足居民休闲需要,又高标准完善小城镇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 二、高质量建设,打造内外兼修的活力小镇 一是系统布点补齐功能短板。全面实施“洁净一个城镇、完善一个规划、改造一条主街、建设一个休闲文化空间、提升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实施一个拆改用项目”等“六个一”为主题的小城镇建设管理行动,推出改造建设本地文化展示“微馆场”、产业培育“微园区”、星级“微公厕”、街巷“微景观”等“十微民生项目”,补齐小城镇功能设施短板。目前,全市88个小城镇共新增公共绿地面积97.2万平方米,增加休闲公园166个,公共卫生间311个。 二是多元投入破解资金难题。创新实施“EPC”“B0T”“众筹”等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柯城区把9个乡镇的280个项目、开化县将4个乡镇的127个整治项目全部纳入EPC,项目综合打包集体招投标,建设周期压缩3个月以上,且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衢江区、江山市两地通过“B0T”模式,节省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实现了“小投入、大整治”。 三是精准施策促进业态集聚。引导乡镇以共建共享方式建设小微园区,为乡村创业人员提供产业场地40万平米;组织乡镇根据自身定位,形成特色街区,新建特色商业街道88条;成立市级“乡村创业导师服务团”,加强对返乡创业的服务工作。通过整治,返乡创业形势更加明显,2017年全市人口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1.5万人,各乡镇主街店铺租金普遍呈现50%—100%的上涨。 三、高水平管理,打造井然有序的品质小镇 一是借力党建大网格的工作体系。按照小城镇建成区街区划分网格,形成“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普通党员”的街区卫生保洁及秩序环境分片责任机制,构建全覆盖的支部网格监管体系。如开化县建立1名党员挂联多农户的“1+X”联户制度,做到了乱象随查随消、问题随查随改。 二是发挥智慧大平台的监管优势。大力加强“四个平台”“雪亮工程”等平台建设,全面完成“综合信息指挥室+全科网格”的智慧主体框架搭建工作,实现“天眼”“众眼”“网眼”三眼合一,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建成15159个视频监控,实现镇区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综合监控。 三是构建群众大参与的治理格局。成立小城镇商户理事会,由商会对占道经营、门前卫生等行为进行自查自纠;坚持“开门整治”,如龙游县横山镇志棠村将群众自觉拆违治乱、门前三包等纳入村规民约,并与该县农商银行建立村民公德积分银行,以正向奖励、反向惩罚的经济手段鼓励农户参与小城镇整治。(省整治办 推荐 编辑 张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