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张乡是仙居县委旧址所在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革命老区山区乡,境内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乘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上张乡立足乡情、集广智、纳民意,全面发力,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立足建设“慢生活休闲小镇”的总体定位,在山水中作画,致力于良好的生态维度、品质的生活维度、可持续的生产维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破茧化蝶”的美丽蜕变,勾勒了小镇的“秀外慧中”模样。 一、注重民生导向,完善集镇功能 “重民生”是上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该乡坚持把该项工作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重要抓手,通过建设便民场所、景观节点、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从空间层面长效修复和提升上张乡小城镇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以民意为先,绘就小城蓝图。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之初,上张乡积极探索顺民意、贴民心的整治模式,真正发挥老百姓的主体地位。组织群众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乡、村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等深入各户开展专项调研,全面了解各利益群体的诉求及意见。针对反映强烈的新农村改造诉求,上张乡坚持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同步推进,结合“街市”顽疾、停车难、休闲场地缺少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科学合理规划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公共设施板块等,重点突出民生导向,在集镇区新增规划生态停车场、村口景观点、慢生活休闲广场、农贸市场、“乡愁记忆”主题文化中心、农副特产展售中心等15个民生项目,并将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6199食堂、运动健身广场等10多个原有项目列入提升整治。将上张原有的“痛点”转变为“亮点”,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其作为乡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公共服务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是以民力为主,加速小城建设。全民参与三改一拆,腾出小城镇建设空间,提前谋划拆后土地空间利用工作,挖掘公共服务空间,提高拆建效率,真正让发展得空间,让群众得实惠。拆除集镇区内各类危旧房屋、乱搭建厂棚15000余平方米,为慢生活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腾出空间10000余平方米。 例如在“低小散”整治过程中,深化“腾笼换鸟”行动,将其中淘汰的蕃薯粉厂改建为二星标准的农贸市场,实现价值提升,成为一项惠民工程。另一方面,“美丽庭院”全民动员,坚持拆美结合,见缝插绿,做到“拆一处、清一处,改一处、建一处、美一处”,新建小景点200多处,新增绿化8000余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达100%。在绿化植物选择上,广集民智,注重生长特性和观赏特性稳定、可粗放管理、滞尘控温能力较强的植物,如尾巴草、美人蕉等,不仅有利于降低营造和维护成本,也彰显出浓郁乡土特色。 三是以民生为本,彰显小城温度。“厕所革命”进一步深入,融入乡土元素,打造“一厕一景”。根据人流情况和区位实际,采取现代中式风格,新建3座旅游公厕,按照“一所一长、属地管理、包干问责”的原则,逐一明确具体厕所所长和厕所保洁员,构建相应的责任体系,做到“有人可找,有人可查”,实现农村公厕管理的长效化。同时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夯实小城镇环境基础。发放第一批分类垃圾桶4000余只,门前三包制度逐户实现上牌,按照70米服务半径结合网格划分配置分类垃圾箱,建成生态垃圾处理终端4个。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修复破损、低洼地段10000多平方米,在主要道路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安全出行。新建滨水漫步道20余公里,将各村10个文化广场串联,增设公园体育设施200余套,为广大村民再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观光的好去处。 二、注重特色挖掘,助推产业提升 以整治促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以整治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该乡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了形象,改善了面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同红色元素、特色农产品等结合,带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是巧借“红元素”,鲜明小城镇人文内涵。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带动的红色与旅游的加速融合,促产业升级转型,将红色元素植入村口景观点、“乡愁记忆”主题文化中心、慢生活文化广场等,和仙居县委旧址纪念馆、红色展厅、姚岸村国防教育馆、红色体验基地、慈孝文化园、烈士墓等红色元素串点成线,形成一条红色记忆走廊,长约6公里。一方面通过整治环境,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红色地标打造,乡愁记忆展厅、文体中心、文化礼堂等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文内涵,达到“内外兼修”。 二是巧做“土文章”,擦亮生态富硒名片。积极推进以富硒农业、田园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搭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建设村美民富新上张。通过农特产展售中心建设,将本土山货、土货线上线下同步展销,借此平台为合作社、农户、手工作坊打通从田头到市场的绿色通道。通过“慢生活旅游节”、“上张年货节”、“微平台吆喝赛”等,加强品牌打造,做足“土”字文章,擦亮生态富硒名片,促使富硒大米、高山竹笋、手工豆腐乳、手工面条、番薯面、水蜜桃、猕猴桃、土猪肉、土鸡蛋等供不应求。 三是巧念“引才经”,凝聚产业发展智慧。该乡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环境的同时,打好“亲情牌”,念好“引才经”。依托挂牌成立的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载体,引进专家的智力以解决产业提升中存在的难题,签约聘用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6位专家教授为实践课堂导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等方面提供智慧与良方,积极完善餐饮、民宿等旅游配套服务,指导民宿发展,增加产业经济效益。在打造民宿品牌的同时,植入文化元素,突出民俗特色,围绕着“农的性质、家的感觉、乐的环境”,培育上张“慢生活”民宿品牌,成功打造出姚岸村、田垟陈村等一批民宿特色村,实现民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长效管理,构建乡村自觉 上张乡积极探索小城镇的长效管理,打破过去环境“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反复循环,将整治工作由“突击战”转变为“持久战”,不断巩固整治成果,查漏补缺、固强补弱,努力探索出长效管理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该乡制定出台了《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长效管理工作,联合城建、市场监管、五水办、综治等部门,对农贸市场、行业整治、河道保洁、卫生管理等内容开展经常性管理。针对发现的反弹现象,由相应部门处理,杜绝治理漏洞,实现了从乡级到村级、从部门到条线“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网络,形成长效管理“看得见、办得快”的治理格局。 二是善用村规民约,破解管理难题。将小城镇长效管理与村规民约相互融合,细化到鸡鸭圈养、垃圾分类、绿化管理等20余条具体操作层面,并建立奖罚并重和互助互督制度,规范、约束村民生活习惯。有效发挥共青团、妇联、驻村干部、村民自治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在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系列评比创建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抓实“门前三包”,与商店、企业、农户逐一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2000多份,开展“一日一巡查”并建立台账,将小城镇成果管理工作做细、抓实。 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和新闻媒体、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刷屏式立体宣传300多次,召集户代表召开垃圾分类、门前三包培训会70多次,组织商铺主召开改造对接会30多次,组织养殖户召开整改会等30多次,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营造广泛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组建小城镇整治长效管理“全民”志愿服务队,包括干部、企业主、商铺经营户、巾帼先锋小组、老人协会、青年“朋友圈”、村民代表等200余人,以城镇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在清除牛皮癣、消灭卫生死角、垃圾分类、义务绿化等方面献出自己的力量。(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 供稿 编辑 张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