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杭州市江干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改一次” 改出居民幸福感


发布时间: 2020-09-23 09:10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自全面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以来,杭州市江干区秉承精品意识,强化顶层设计,以“求美、求洁、求便、求智、求质”为抓手,精心谋划,创新 “9+1”改造模式,即实施“绿化一次性提升、交通一次性优化、空间一次性拓展、安防一次性完善、公园一次性改造、屋顶一次性修漏、楼道一次性整修、管线一次性下地、道路一次性平整”九大基础工程,并力争每个项目都做出特色,努力实现老旧小区“综合改一次”目标,得到居民群众一致性认可。

始于求美,景观环境一次性改善

以美化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实施“绿化一次性提升”和“公园一次性改造”工程。

一是尊重民意,凝聚民智。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在前期调研和方案设计阶段,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全面了解小区内侵占绿地、私搭乱建、绿化缺失、活动空间品质差等居民反映强烈、影响观感的问题,并引导居民共同参与讨论公共衣物晾晒点、休闲活动场地等的设置。

二是保留乔木,精心规划。以基本保留原有乔木为原则整体规划景观绿地和植物配置,对影响居住采光、通风的高大树木进行修剪,拆违清杂,利用原先荒弃的绿地、边角地等散碎空间为小区增绿添园,并对原有的公共活动场地进行设施更新和景观优化,提升空间品质。

三是挖掘特色,传承文化。在各老旧小区的景观改造中融入社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主题口袋公园、文化背景墙等个性化景观空间,凸显小区特色。如红梅社区以红梅文化主题为特色,打造红梅小街和梅花三弄小游园,在社区门头、标识系统和景观小品中嵌入红梅元素,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农科院社区以“党农一体,不忘初心”为主题,拆除宅间辅房打造“时光印记”“社区光荣榜”“农耕变迁”3个宅间微公园及运动健身空间,并结合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的情况,采用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营造舒适、和谐的社区环境。

精于求洁,居住条件一次性改观

以提升居住功能为着力点,实施“屋顶一次性修漏”、“楼道一次性整修”、“管线一次性下地”、“道路一次性平整”、“交通一次性优化”工程。

一是立足实际,内外兼修。通过设计师驻点、实地踏勘、发放“菜单式”调查问卷、居民座谈等举措,摸清老旧小区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的实际改善需求,应改尽改,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小区排水、停车、交通等功能;并根据小区条件,通过路面选用透水铺装、屋面雨水收集、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内实外洁”。

二是优化工序,精细施工。在施工组织上,按照“同步施工、一次开挖、一次预埋、同步完成”的原则,将水、电、气、通信、道路等工程协同推进,避免二次开挖,尽可能减小对居民出行、生活的影响;同时结合电力上改下工程,统一预留好电梯加装管线,避免反复开挖。

三是样板先行,示范引领。每个老旧小区先行打造一幢样板楼作为示范,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改造成效,推进改造项目提质增速。如凯旋街道南一小区4幢和8幢作为首批样板楼,已基本改造完成,综合解决了屋面漏水、楼道杂物乱堆、管线乱拉、公共照明缺失等问题,对墙面、扶手、栏杆、踏步台面等进行了修补和重新刷漆,在一些楼层拐角处增加了可供老人休息的折叠座椅,还更换了阳台立管实现雨污水分流,此外,还通过不同主题的墙绘打造各具特色的楼道文化。

专于求便,配套服务一次性升级

以惠民便民为着眼点,实施“空间一次性拓展”工程。

一是整合挖潜,破解空间制约。从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角度,细致梳理社区内及周边存量用地、用房等空间资源,积极探索通过空地盘整、公房腾挪、置换、加层、地下空间挖潜等方式,新增和提升社区服务类用房和公共休闲空间。

二是精准需求,提升服务能级。综合考虑居民结构、日常需求、人文底蕴、地域特色等因素,因民所需,植入托幼、养老、助医、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并全面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提高社区配套服务水平和居住便利度。

继红梅和红菱社区后,2021年改造项目中景新社区利用雷锋广场新建约2500㎡的社区服务中心,配置社区文化馆、四点半学堂、小剧场、图书馆、便民服务站、超市、地下停车库等功能,构建社区“十分钟生活圈”,并打造屋顶花园,还原广场的绿化和休闲功能;景芳东区利用社区周边的闲置公管空地,新建非机动车停车棚和综合公园,并依托现有的商业街资源,通过空中飞线、立面、路面、停车位等整治,打造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托育康养等多元业态的养老商业一条街。

善于求智,智慧安防一次性覆盖

以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为切入点,实施“安防一次性改造”工程。

一是织密“安全网”。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将实现智能门禁全覆盖,居民刷脸回家,车牌自动识别,实现小区智能化封闭式管理;并对安防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主要出入口和道路、周界、主要公共区域、消防通道等重要点位无死角监控,安装智能充电桩、智能烟感报警器等智能化设施,让老小区居住更安全。

二是延伸智慧场景。积极推进5G基站布点,增设智能快递柜、智能信报箱、智能分类垃圾箱等,并结合老旧小区专业化物管升级探索搭建智慧物业管控系统,引入智能门禁、智能停车管理、智慧报修、线上社区便民商业等智慧化场景和服务,实现设备智能化、物业在线化、治理精细化、服务多元化。

忠于求质,惠民实事一次性办好

以实用功能和品质为落脚点,注重改造实效,打造精品工程。

一是坚持“先民生后提升”。聚焦民生痛点难点,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改造内容和次序,突出“设施、功能、环境、服务”四个方面,对于外立面粉刷、保笼整治、雨棚统一等不影响居住功能和生活品质的内容,根据改造资金量力而行,确保将老旧小区居住功能和安全短板一次性补齐到位,将有限的空间资源一次性挖掘整合拓展到位,让有限的改造资金真正用好用实。

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街道、社区、施工、监理、物业企业联查联动、每周例会动态管控、发动居民代表对施工全过程开展民主监督、居民参与竣工验收等多项举措,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细节等进行严格把关,全面保障民生工程的质量。

江干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因事而定、因需而为,依托“9+1”改造模式,从视觉感官、功能构件、文化挖掘上充分表达,形成每个小区的特色品牌。通过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践行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