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发布时间: 2021-01-28 09:37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20年,余杭紧扣“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要求,全力打造“产、城、人”高度融合、有机更新的现代化“美丽城镇”。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仓前街道、良渚街道、塘栖镇、瓶窑镇、径山镇、运河街道等6个首批创建样板镇街省、市级考核验收工作,其中仓前街道、瓶窑镇、塘栖镇获评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一、多举措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创新规划思路。在创建规划上,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充分听取相关规划单位专家和镇街代表意见,制定《余杭区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获评省级优秀方案。同时,首创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美丽城镇发展师“三师融合”制度,为各镇街的创建方案把脉开方,其中塘栖、黄湖、五常、闲林、中泰等5个镇街方案文本获评镇街级省级优秀。

二是完善创建机制。在资金保障机制上,将美丽城镇专项资金列入政府投资计划,并制定了余杭区美丽城镇建设资金分担方案,设置由国有公司、平台全额出资;由区财政、镇街财政和平台共同出资;由区财政和镇街财政共同出资等多种资金保障模式,并正式发文实施;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一人一镇一档”模式,在区级层面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形成“一人负责一镇,一镇建立一个画像”,过程性、系统性指导镇街开展美丽城镇创建。

三是校准创建方向。打好人、地、钱等要素保障组合拳,为样板创建镇街量身定制“一镇一策”,实现政策重点聚焦、资源重点倾斜、要素重点保障。如运河街道结合自身农业型美丽城镇特点,加强种养实用人才、乡村工匠、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仓前街道结合“三服务”、“最多跑一次”,下沉式管理服务到一线,实现精准对接企业,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做企业的“好朋友”。

二、高站位激发产业活力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依托美丽城镇“产业美”要求,2020年全区累计完成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362家。如塘栖通过“政企协作、市场主导、专业化运营”的模式盘活存量工业空间,引入杭州传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健康)、杭州中通吉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物流等项目,全力打造微心生态·新零售+生态创新中心、普西达电商产业园、未来已来科创园区;仓前街道实施五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科技经济园—数字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正全力推进;瓶窑镇按照先进制造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现代服务规模化等发展思路,引入盒马鲜生杭州区域供应链运营中心、修正健康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

二是推动特色经济。在服务上升级加力,全力推动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大健康产业等特色经济发展。数字、楼宇经济方面,仓前数字经济总量约25亿元,七成的数字企业依托楼宇发展。通过优化楼宇中枢管理架构,将37个园区、231幢楼宇、68家孵化器、1.33万家企业纳入“数智楼宇管理系统”,对企业质量、运营、风险等14项指标实行监测;大健康产业方面,余杭积极启动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大量符合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特定层高和承重要求的标准研发生产空间,政府产业基金给予生物医药产业鼎力支持。

三是引入创新活水。坚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美丽城镇产业美提升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主动承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重点,发挥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区招才引智主阵地作用。全年共计新培育或引进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5个,加速建设中法航空大学,建成后,计划引进航空航天类有关人才人才12000人,将大幅提升产业能级。另一方面建立“人才一件事线上专窗”,提供“咨询+网办、掌办+快递办+代办+特殊事项预约办”等多重服务形式,建立人才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专员作用,及时帮助人才解决在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需求。

三、全方位推动文旅融合

一是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深厚的人文资源,坚持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摆在突出的位置,打造良渚文化、苕溪文化、禅茶文化多个IP,着力提升城镇形象。如瓶窑除了将非遗展览馆和文创产业街区作为建设重点,还积极引导非遗文化与数字经济、时尚元素相融合,瓶窑非遗油纸伞已开出线上经营店,并进入米兰设计周、巴黎时装周;径山镇聘请了径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宏为“美丽城镇”发展师,通过对禅茶文化的挖掘梳理,将其融入“美丽城镇”建设,实现径山禅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坐拥良渚文化、运河文化两大世界级文化的良渚街道,依托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晓书馆等资源,加速布点一批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体育公园、图书馆、博物院、青少年宫等文化地标,打造良渚历史人文特色,绘就一副融合五千年文明古城与产业兴旺新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是催生美丽经济激发项目活力。以探索挖掘特色为本,以项目建设带动为主要模式,将美丽经济做深做实,让群众致富。运河街道将大运河以北区块的五杭、博陆、亭趾集镇连片提升,打造“有故事的小镇、有记忆的街区、有味道的院落”,在大运河以北区块,以“千亩荷塘、千年古刹、千亩稻田、千品果园”为特色,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径山镇坚持全域建设景区化,小古城村景区推出了乡村振兴之旅党政考察线路及竹林迷宫等项目、双溪村打造禅村民食民宿集聚区和陆羽文化街区,四岭村打造溪水休闲带旅游业态,推出网红天然浴场。

三是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矩阵。依托“农村+文化+旅游”打出一套产业组合拳,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如良渚街道通过盘活安溪古镇老电影院等存量资产打造‘我们的家乡’直播间,打响‘中国家乡·寻根良渚’区域性农文旅品牌,同时整合瑶山祭坛、东明山森林公园、梦溪论坛与北片八村,构建农文旅产业矩阵;径山镇打造径山书院、心无尘、五峰山房为代表的农文旅综合平台,将茶产业、农产品与文化旅游体验相结合,推出各类田园实践、旅游体验和文化研习项目;塘栖镇推出 “塘北蚕桑文化生态游”,并逐步增加蚕桑生产中的种种民俗,如做茧圆等。

四、大力度绘好民生蓝图

一是提升居住品质。一方面持续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污水零直排区、垃圾分类和“无违建”乡镇创建成果,着力破解“脏、乱、差、堵、污”难题。如塘栖镇自创垃圾分类音乐线,实现全域垃圾分类新氛围;径山镇抓住党员、组长、代表、乡贤等接近村社总户数1/4的“关键力量”,建立“四分之一”工作法,在实践中形成“垃圾分类径山36计”,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5%以上。另一方面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全年共新建公园28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46余万平方米,新增休闲广场11个,改造提升老民居、老厂房15余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历史街区或特色街区9条。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在创建过程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切身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全年共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个,新增邻里中心1万平方米。全力推进5分钟、15分钟生活圈打造,提供便民惠民服务。塘栖镇利用区中医院旧址改建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镇区居民舒心便捷就医提供便利,范围辐射至镇、村(社)两级。形成“城镇—城郊—农村”城乡一体的养老服务网,辐射全镇2.2万余名老年人。仓前街道乾仓邻里中心一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党建专题活动54场次、居民活动402场次、参观接待109批次、会议保障402场次,直接受益人去超过15000人次,中心月均人流量12000余人次;瓶窑镇打造涵盖养老、党群、文娱、便民等服务模块的“一站式”集中便民服务空间,方便居民24小时“家门口”办事。

三是加强基层治理能级。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化城镇,促进基层治理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如径山镇将禅茶文化“感恩、包容、结缘、分享”等精髓引入民主协商议事机制,以“茶汤会”为载体,打造“遇事喝杯茶”“有事先喝茶”“叙事常喝茶”的良好氛围;五常街道开通“你提我办”流动巴士,协调小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打造移动端等“三端融合”的“智慧五常·小区共治”平台,实现业主自治;良渚街道建立良渚“马帮”,为每一位注册志愿者生成一个独特数字身份,并建立数据库,将事件与志愿者自动匹配,调解,联动司法、综治、律所等部门专业力量,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杭州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