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多措并举 夯实美丽城镇建设底蕴 |
||||
|
||||
临安区在打响生态金名片、打造绿色共富示范区行动中,以高质量建设美丽城镇为抓手,统筹地区特色发展合力,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动力,激发全域镇村联动活力,徐徐绘就新时代“百里富春山居图”。 一、差异化协同发展,凝聚建设合力。一是挖掘特色,升级发展。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促进优势更优。如太湖源镇依托杨桥小微园区加速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回流,打通竹笋全产业链,利用竹子打造“太湖源山居”民宿集群,擦亮“竹乡市集、味道杨桥”新品牌;湍口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开发相关特色文创产品、旅游衍生品,为温泉小镇注入更加鲜明独特的IP形象。二是龙头辐射,引领发展。强化核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服务供给,形成多方共赢格局。如昌化镇发挥龙头作用,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交通集散、智慧旅游等多功能服务平台,扩建昌化人民医院、新建骨伤科医院、迁建昌化一小,加快形成区域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共同体,辐射周边五镇,带动集群发展。三是区域统筹,集成发展。加强优势互补和叠加效应,重点对於潜、天目山、太湖源、高虹四镇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探索“名山公园+美丽公路+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产业”集成模式,推进天目美镇集群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 二、旧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发展动力。一是破立结合,夯实基础。持续深化“低散乱”整治,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如於潜镇依托工业功能区优质平台,实现企业“小升规”12家,规上企业增加率52.17%;推进实施企业重点项目、技改项目30余个;通过“亩均论英雄”评价结果运用,腾空土地40余亩,盘活发展基础资源。二是推动转型,提升能级。积极推动产业实现由单一资源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变,加快推进产业现代化。如高虹镇光电产业资源丰富,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投入科研经费7200余万元,吸引晨阳无纺布、悉奥涂料等高成长型产业入驻,将资源“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实现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增值6.1亿元。三是创新培育,多元融合。立足生态、文化优势,借助“互联网+”,进一步培育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美丽产业。如河桥镇植入腾讯知名动漫IP,打造融入动漫、古镇、夜游等元素的全新休闲体验模式,拓宽文旅经济发展空间;昌化镇白牛村打造“云上白牛”品牌,借助电商平台开展山核桃等农特产品销售。目前全村电商企业68家,带动快递、包装等就业岗位400余个,创造了一年4.7亿销售额的“白牛奇迹”。 三、景区化创建引领,激发联动活力。坚持全域景区化战略,按照“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全域美丽”思路,实现美丽城镇与村落景区建设有机融合,互促共建。一是个性化量身定制。制定村落景区临安标准,引导乡镇(街道)因地制宜个性规划。目前,完成全域“八线十景”打造(沿八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打造十个示范型村落景区),形成“一区一主题、一品牌、一特色、一韵味”,为特色型美丽城镇创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社会化投资建设。梳理形成村落景区招商项目库,通过举办招商会、网络宣传招徕、以商引商等多种形式,吸引优质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建设。目前招引签约运营商12个,以商招商企业51家,落户项目53个,总投资达5.2亿元。如省级“古韵河桥”示范型村落景区—河桥镇,成功招引杭商旅集团分三期投资10亿元(一期狐妖小红娘项目已投入1个亿),打造国内首个“国漫数字化景区小镇”。三是市场化运营操作。推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化经营改革,运营商与村集体共同组建运营公司、成立专业团队,探索形成运营商主营、政府助营、村级共营的新型景区运营模式,助力美丽镇村可持续发展。如高虹镇联合三个村打造“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借助新型运营模式,逐步恢复石门老街业态,成功举办省“水上攀石大赛”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月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