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管领域数字化改革 做好“三道减法” 提高质量效益 |
||||
|
||||
杭州市城管局围绕便民服务便捷、数字办公高效、执法能力提升、感知能力加强、基础数据汇聚五个重点方向,在城市协同治理、城市安全运行、全周期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积极做好“减法”、提质增效,基本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数字化改革新局面。目前,全市城管系统监管、执法事项上线率达到90%以上,极大提高行政效率。 围绕标准化、一体化,统筹建设“做减法” 坚持“一方牵头、一体推进、一网统管”原则,探索全市统一、城区协同的建设路径。 一是统一标准。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全局性、基础性技术标准,建设信息统一平台。先后建成地图服务、定位服务、流媒体服务、智能算法服务、数据资源服务、物联网服务、用户认证等基础性平台,供各单位调用;制定城管驾驶舱界面设计规范、GIS服务规范、智能算法调用规范、物联网平台标准与规范、事件中枢对接规范、统一用户体系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形成城管行业特色。通过集约化建设,提升了城管信息化配套支撑水平,避免各起炉灶、资源浪费。 二是统一申报。针对杭州市各区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普遍热衷、纷纷上马项目,造成重复建设的问题,杭州市城管局制定《杭州市城市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建立“区局申报、市局核准”的预审机制,各区局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申报前需报市局进行建设内容审核,严把项目入口关,有效解决了各区信息化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提高了财政资金绩效。今年以来,统筹审核把关城区项目12个,去重项目2个,节省市区两级财政资金400余万元。 三是统一建设。推出“市级统筹、区县合力、一家开发、全市通用”的信息化通用项目建设模式。城管领域的每个数字化改革场景都确定对应责任城区,项目建成一年后成效显著的,将以点带面拓展至全市使用,最终形成“一家研发,全市通用”的新局面。拱墅区城管局认领的水设施集成、户外电子屏监管、便捷泊车场景,西湖区认领的市政设施集成、燃气管理场景,萧山区认领的生活垃圾治理、非现场执法场景,建德市认领的工程渣土管理、公厕智慧化管理场景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区两级基本形成深度融合、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业务大系统。 围绕协同化、集成化,系统架构“做减法” 杭州市城管局将分散的业务信息和应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推进“集中、高效、一体化”管理。 一是构建“一个便民服务端”。不断丰富便民服务应用,形成平台统一、渠道多样的城市管理公众服务体系,在“浙里办”推出“贴心城管”应用,紧扣市民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建成集便民服务、市民互动、政策宣传三大服务于一体公共服务及互动应用,推出了有奖举报、便捷泊车、违停罚缴、犬类服务、找公厕、找车位、找便民服务点等网上办事模块,为市民提供服务超过1亿次。 二是构建“一个基础数据库”。借助“迎亚运”市容市貌整治工作,构建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数据本底库,摸清管理家底。通过对各类“亭”、“杆”、“箱”、“牌”、桥梁隧道、公厕、果壳箱、户外广告等开展全面排摸和统一编码,实现城市管理基础设施“一张清单、一图展示、综合运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已录入各类城市家具20余万条。 三是构建“一张物联感知网”。通过探索物联网感知、视频智能识别等技术应用,使城市水、气、桥、隧、路等基础信息大数据数据“在线”,提升城市安全运行监测水平,目前已安装物联感知设备10万余套。在市政监管方面,正在逐步实现桥梁、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状态的主动感知和实时监控;在河道水设施监管方面,基本实现对城市河道水位、水质的实时监测和闸泵站的智能化管理;在固废监管方面,推进垃圾处置场所自动称重计量、垃圾清运车车载称重等在线监测;在市容景观方面,加强路灯单灯控制和广告牌坠落自动监测。四是构建“一个统一工作台”。在内部办公上,对照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两掌”“四横四纵”的基本架构,构建全市城管领域统一的工作平台,在电脑端和手机端(浙政钉)上集成日常办文、办公、办事业务,工作人员只需登录一次即可办理所有事项,解决用户多个终端入口、系统信息不互通等问题。 围绕智慧化、便捷化,场景应用“做减法” 杭州市城管局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按照“小切口、大牵引”的思路和急用先行的原则,聚焦“多跨”开展场景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再造管理流程。 一是问题处置“快”。依托网格化管理法,搭建全市统一的数字城管平台,以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和考核办法为保障,形成了信息采集、协同处置、监督考核、决策分析的管理闭环。全市1100余名信息采集员在601个网格中不间断巡查,2497家网络单位覆盖市区街社,通过部门高效协同,确保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和第一时间解决”。搭建城市治理有奖举报平台,与亲清在线、省综合执法管理、“杭州分”公益积分和12345投诉受理平台做好对接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出台平台建设运营方案、奖励方案、立结案规范、保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部门协同机制等运行机制,市民可以在线举报关于“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共利益、损害公共环境”及其它违反行政管理行为的问题,还能获得现金奖励,建立起了一支遍布全市的“监督员”队伍,拓展了信息获取渠道,一些重大急险问题得到快速发现和解决。平台自4月上线以来,共收到市民举报24.6万件,平均每天约1200件,发放奖励金额75万元。 二是办事流程“简”。杭州市城管局通过精简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共享公安部门、畜牧部门的户口本、免疫证数据,市民通过手机填写免疫证号,上传身份证明材料、犬只照片、书面承诺办理材料,即可在线生成“电子犬证”,实现犬证办理“无感办、即时办、跑零次”。系统上线3个月,已经为杭州14个城区市民群众办理养犬许可证1200余件,年审600余件。针对停车离场耗时问题,改变停车收费模式,推出“先离场后付费”服务,将付费环节后移,改变过去扫码付、现金付等“先付费后离场”模式,市民只需“一次绑定”,即可“全城通停、长期使用”,既为市民提供了出行便利,也提高了停车场库的泊位周转率和收益。全市已有3500余个停车场库开通了“先离场后付费”服务,累计为市民提供服务7800万次,以每次能节省30秒,已累计节省65万小时离场等待时间。 三是监管执法“准”。市城管局牵头推进全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从注重现场执法到注重非现场执法转变,推动执法工作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和事前防范延伸。利用AI识别技术对出店经营、机动车违法停车等常见违法行为智能识别和自动抓拍,事件生成后经审核自动通知相对人进行限时整改。利用车辆动态称重技术,在复兴大桥和北星桥试点超限车辆“非现场”执法,全天24小时对过桥车辆进行动态称重和图片、视频抓拍,执法人员无需现场蹲守,通过后台实时传输的违法信息,可以在当事人“零口供”的情况下,完成对超限车辆违法行为的执法查处。利用图像识别技术,为渣土准运车辆配备专属二维码,在出土点与倒土点首尾扫码、行进路线沿途GPS定位,形成“两点一线”的渣土处置全过程监管闭环,有效保证城区渣土消纳到合法登记的场地。(杭州市城市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