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探索“四类创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深度治理 |
||||
|
||||
今年以来,衢州市借力“五水共治”,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为抓手,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通过制度创新、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加强运维等手段,全面推进“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有效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浙江大花园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投入约30亿元,建成设施5025个,农村生活污水设计处理量达9.26万吨,服务农户38.54万户,开化、衢江荣膺2020年度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 创新标准模式,规范农污治理。以2025年顺利实现“行政村覆盖率”和“出水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为目标,领办牵头编纂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治理导则》,于2021年7月正式发布并全省适用,重点明确了对年累计居住时间小于60天或近期将搬迁撤并范围内的农户治理方式,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治理户的认定和管理,为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完善农污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及改造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建立项目全过程管理“十个统一”,明确设计、预算、审核、发包、验收、移交、资金使用等工作要求,形成农污设施新建及改造项目“闭环”管理,促进实施程序规范到位,保障项目安全、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融资模式,打破财政包办。面对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投入大、财政资金紧张的形势和压力,着力打破财政包办,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破解资金瓶颈问题。如衢江区抓住国家开发银行2021年实施“百县千亿”专项金融服务机会,由区农投集团作为融资主体向国开行申请贷款,推进县(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通过前期多轮对接,确定融资贷款意向9亿元,目前贷款已完成授信审批,后期通过上级奖补资金、尾水资源化利用、砂石资源经营专项计提、土地出让金计提等方式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实现资金平衡。该笔贷款是全省首个农污市场化融资项目。 创新监管模式,打造数字农污。以衢江区列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数字化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创新“农村生活污水全链条管理”应用场景,利用数据共享、物联网技术等,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信息库、构建数据管理体系,打造区、乡镇、企业一体联动,规划、建设、管理、运维一体流程,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综合评价、辅助决策一体功能的应用场景,让“治水”变“智水”,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目前,通过第三方排查公司、CCTV技术等,完成了279个行政村的农污基础信息摸排,实现约15.4万户农户基本信息,800公里管网、977个终端问题清单数字化,创建了“点位分布一张图,基础信息一张表”的数据采集新形式。 创新运维模式,发挥国企优势。围绕“长效运维、达标排放”治理目标,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弱、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顽疾固瘴,依托本地国企资源优势,打造建立农污治理“建管运一体化”模式。如江山市以国资改革为契机,由水务公司全面接管城乡污水运维,成立农村污水运维中心,根据本地行政区划和农污设施分布情况,设立了1个运维管理中心和4个运维站点,建立运维“半小时服务圈”。每个片区设立服务站,配备专用运维车辆、人员、设备,由各个片区负责人全面管理各项事务,每个片组工作由中心镇向周边乡镇辐射。同时,提早介入前期设计,实行专业建设管理,推动农污治理设施逐步向“工艺先进、合理统筹、规模整合”转变,实现“设施建设有保证,建设运维无脱节,运维稳定有成效”。目前,全市目前已完成148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实现日处理量20吨以上设施全覆盖。(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