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擘画美丽城镇新篇章,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


发布时间: 2021-12-02 14:39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余杭区坚持“蓝图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社会共治”原则,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点带面”、“以智促治”积极推动美丽城镇省市样板创建,着力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共同富裕先行样板。

一、注重“以大带小”,细化集群联动效应提升

集群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才能有动力。余杭区按照美丽城镇“五美”建设的总体要求,谋划推进大径山美丽城镇集群化建设。一是探索镇域集群联动,重塑空间发展格局。以瓶窑镇、径山镇双核驱动,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多点支撑,推动余杭西部五镇协同发展,努力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共同富裕新画卷。按照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配套设施,延续人文内涵,营造景观特色,编制《大径山发展与控制规划》,发挥美丽城镇集群效应。二是探索村村集中开发,加速均衡发展进程。余杭区通过以村带村、村村集中开发的模式,减小发展差距,助力共富建设。如闲林街道为解决山区位置偏远、留用地项目开发难度大的问题,通过集中华丰社区、桦树村、云栖村留用地指标70亩,在02省道以北规划建设了华元西溪欢乐城项目,每年为山区农村带来上千万的经济收入。三是探索做大集体经济,夯实共富最小细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基础环节,有助于加速群众“钱袋子”的富裕。如五常街道依托区位优势,充分运用余杭区村级留用地发展政策,与中铁等优质市场主体合作,通过让渡部分产权、委托运营等形式实现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土地换房产”形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最大化。2020年,8个撤村建居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1.70亿元,全区集体经济前10的社区中占据4席,其中,文一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358.12万元,位列全区第一。

二、注重“以强带弱”,优化产业珠联璧合氛围

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强劲之路。余杭区在优化产业基础上,形成各产业之间良性发展的循环,让“抱团发展”变成“强强联合”。一是实施农文旅提质升级,扩大融合发展途径。余杭区围绕“农业+文创+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文旅全产业链。如径山镇依托禅茶文化,大力推动旅游衍生品和禅茶产业链产品开发,现“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5.17亿元;以直播带货、网络电商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创新,2021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同步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招引宇航梦园、四维生态数字农业工厂项目落户,培育高精尖农业企业;成功推进径山禅茶交流中心、竹茶园、不是居等产业项目,打造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建立乡村旅游产业链。二是实施以点带面互补提升,扩大产业溢出效应。余杭区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速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量变”转“质变”。如五常街道发挥辖区大企业溢出效应,诸多阿里系企业在五常孵化成熟后溢出周边镇街,菜鸟裹裹、钉钉、达摩院、阿里云、飞猪等众多知名企业在五常街道周围镇街扎根,给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带去强劲动力;闲林街道积极承接未来科技城产业溢出,集聚数字终端、声光电集成和高精尖机械“2+1”产业。闲林街道积极承接未来科技城产业溢出,集聚数字终端、声光电集成和高精尖机械“2+1”产业,2020年闲林街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个(任务1个),成功获批3家浙江省级小微园区。三是实施专业人才双招双引,扩大互帮互助机制。共同富裕旨在提升群众幸福感,核心在人,余杭区重视人才引进,强调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如良渚街道通过高水平服务、多维度招引,2020年以来,累计签约各类优质项目54个,引进各类高层级人才200余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9人,其中院士一名,国千人才一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一名,省千人才一名,长江学者一名,为产业的多维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闲林街道围绕“贤聚林下”人才关爱十条的细则,在人才引进方面有自己的做法。胡军祥作为闲林街道人才引入的国千人才代表,在整个家纺机械行业领域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及优异成绩,在他的带领下,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中小微企业纷纷入驻闲林,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注重“以点带面”,硬化公共资源共享基石

余杭区在美丽城镇发展中,注重实现区域资源公用,构建开放共享的社会事业体系,提供吃穿住行娱乐等各方面联合共同体,为共富搭建平等均衡的资源配套。一是完善配套,夯实便民服务基石。余杭区坚持打造稳定便利、资源共享的配套设施环境,为美丽城镇发展加码,为实现共同富裕树立稳固基础。如百丈镇按照5分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要求,重点提升溪口邻里中心服务功能,新建百丈集镇邻里中心,百丈邻里中心建筑面积11000平方,涵盖行政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商贸中心等功能,集开放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于一体,将大大提升周边区域群众办事、娱乐、购物、教育、文体活动便利性。二是新老融合,打造共居熟邻社会。如五常街道坚持以“人”为核心和制造闲暇、促进交流的城市建设理念,开展“布星计划”,计划三年新增开放交流空间10万方,形成辖区开放空间“星罗棋布”格局。目前,已完成12个社区用房的全面提升改造和北部市民客厅、南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黄湖镇制定“自然好邻居”积分管理办法,设定自然环保、公益服务、社会治理、乡风文明等四大类评议细则,以此来择优扩大村民群体,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三是未来社区,做优共富最小单位。未来社区是浙江省全力打造的建设“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是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余杭区为把未来社区建设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城市旧改新建、有机更新的全过程,加快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杭未来社区建设模式。如良渚文化村社区自今年5月列入全省未来社区整合提升类创建试点以来,围绕“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最小单元”的目标,秉持“共建发展+以人为本+数字赋能”理念,以“补短板”式“三化九场景”微更新和微治理推动未来社区创建工作,提升文化村“村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注重“以智促治”,深化基层管理改革模式

余杭区注重抢抓数字化改革先机,积极提升美丽城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丰富共富智慧内涵。一是“乡村小脑”不断延伸,扩大智慧半径。余杭区从数字服务、数字产业、数字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打造智慧城镇,加强美丽城镇数字化水平的应用,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乡村小脑”向美丽城镇延伸。在推动径山镇、黄湖镇“乡村小脑”落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百丈、五常等镇街,建立和施行智慧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鸬鸟镇将在数智鸬鸟“1+5+N”数智乡村架构模式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乡村小脑展示平台,推进“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数智鸬鸟”“乡村小脑”实时交互、基层事务“一体联动”,打通城镇智治“最后一公里”。二是智慧治理掷地有声,享受数字红利。余杭区以“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智慧治理模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喜人新局面。如五常街道推进智慧园区、智慧养老、平安校园、矛调欠薪等场景建设,加强智慧预警,实现“一屏知五常”;完善“群防群治可视化”系统,为巡防队员、网格员配备可视联勤设备,实现力量线上调度指挥,构建联勤联动体系,实现“一屏治五常”。三是基层治理模式多样,丰富受益空间。如良渚街道推行“阳光五线谱”“草帽议事、田头协商”等党建引领基层民主协商的好办法,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街道、村社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能级。径山镇创建“四议六步”工作机制,强化协商工作成效,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做法,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站着看”到“一起干”“盯眼前”到“算长远”的3个转变,提升了基层治理实效,十多年来,径山无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今年9月,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余杭区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