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展迎亚运城市环境整治 打造美丽中国杭州样本 |
||||
|
||||
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在杭州举办,这场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将为杭州城市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给予我们向国际展示美丽中国杭州形象的契机和重任。今年以来,杭州市城管局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围绕高水平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持续推进城市环境整治,优化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为办好亚运盛会、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杭州样本接续砥砺奋进。 注重长效,开展美丽杭州专项行动 《“美丽杭州”创建暨“‘迎亚运’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长效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后,市领导亲自部署,并将专项行动纳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常态化、管理责任长效化。行动开展以来,杭州全市共排查并处置各类市容环境问题878万件,整改率超过99.8%。 一是建立整治标准和评价机制。《方案》明确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市容市貌、城市道路(河道)两侧环境、建设工地环境秩序等九大类175项整治标准;建立正负面清单、“整洁指数”月排名、末位约谈等评价制度。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组建市区两级工作专班,由城管、住建、交通、交警、生态环境等部门组成,实行实体化运作;实施多维监管,强化专项普查、专项督查、专项整治、专题比武;建立“赛马榜”制度,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季讲评,推动问题清单式管理、销号式整改。 三是聚焦重点整治。坚持“一月一重点”“一月一比武”,集中力量推进重点问题治理,先后开展车容车貌、违规设置店招及电子走字屏、道路平整度、建筑工地环境秩序、道路积水及坑洼破损等专项整治,下发重点任务清单38批次,交办问题32535处,已全部整改完毕。随着整治不断深入,杭州城市面貌显著提升。 项目带动,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为放大综合整治效应,强化协调共进,推进项目高效组合,我们把城市环境整治与迎亚运重大项目建设、城市道路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未来社区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借势借力,系统施策,依托项目实施推进全方位、全要素整治,全面提升整治实效。 一是开展道路综合整治。按照《杭州市“迎亚运”道路修缮行动计划(2020-2022年)》,突出亚运保障线路、亚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区域,以道路铺装、沿街立面、城市家具、绿化景观等为内容,完成116条(段)道路集中整治,营造通行顺畅、设施完善、景观良好的环境。 二是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市家具、广告招牌、电子走字屏和各类宣传设施整治,形成项目整治清单,拆除违法违规设施,规范设置审批备案,提升设施功能品质,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拆除违规设置、无序设置设施75751件,其中城市家具8156件、广告招牌32544件、电子走字屏17170件、宣传设施17881件,公共空间环境规范有序、清爽通透。 三是开展河道流域治理。构建城市河道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制定出台《美丽河道评价标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城镇河道生态治理设施养护技术规程》等 11 部地方标准和 1 部国家行业规范,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管理标准化”顺利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验收。实施河岸同治、流域统筹、优化调度,加强系统性治理,完成主城区 514 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建立河道排出口监管联动机制,从源头截断污水入河。开展流域和片区综合整治,优化闸泵站布局,科学统筹城市河道生态补水,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建立河道轮浚机制,推进生态清淤,创新应用生态浮岛、曝气增氧、水下森林、人工湿地等生态技术,持续改善水质。近年来,在城市河道设置11个断面,拓展水生态监测范围,目前鱼类等水生动物丰富度逐步提高,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呈现出“白鹭栖息、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为民惠民,增强民生新供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老旧高层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照明除暗增亮等民生实事,普及普惠更多人民群众。 无障碍环境建设:完成《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修订,建立健全规范标准,先后出台《杭州市无障碍环境融合设计指南》《杭州市无障碍设施试用体验和竣工验收标准》《杭州市无障碍环境改造标准指导意见》以及全国首个《饭店无障碍基本设施与服务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标准。全市排查无障碍设施不规范问题 82246件,完成整改 73285件。打造信息无障碍数字场景,市区两级政府和市直单位官方网站无障碍整改完成率达95%以上;全市有10家市属医院实现在线手语翻译服务、盲文语音病历等信息无障碍服务;11家行政服务中心安装在线手语翻译设备,手语服务覆盖率达79%;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过街提示装置以及城市大脑、杭州公交、支付宝等APP信息无障碍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让特殊群体生活更方便,让城市更温暖。 新增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点位:回应市民需求,针对地铁口非机动车点位停放乱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新设场地扩展停车空间、挖掘站口社会停车资源等举措,破解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难题。截至目前,增加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点203处,累计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5万余个,让低碳出行更便捷。 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坚持系统理念,按照“一次截断增量,逐步改造存量”原则,出台《杭州市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与管理实施意见》等文件,解决高层住宅小区供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2021年完成了120个小区改造,三年来累计改造336个小区,惠及居民家庭64.5万户。 道路除暗增亮:完成68条城市道路除暗增亮,将原来高能耗、低光效的老旧节能灯、钠灯更换为低能耗、高光效的LED灯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部分光照条件好的区域尝试使用太阳能柔性薄膜进行路灯供电,助力节能降碳,护航夜间出行安全。 共建共享,深化城市治理全民参与 杭州始终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要求,最大程度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建立城市治理有奖举报平台。依托平台构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问题导向型治理体系,加强城市综合治理,重点受理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共利益、损害公共环境及其他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并按照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对有效举报的市民群众给予5元-5万元不等的现金激励,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结案、评价”的闭环流程。自今年4月28日上线运行以来,收到有效举报11.39万件,已解决11.08万件,整改率为97.28%,发放奖励70.1万元。 二是拓展市民群众参与渠道。创新“城管开放日”“城管体验日”“城管接访日”“我们圆桌会”、城管志愿服务等载体,拓宽市民群众参与渠道,并通过参加“公述民评”电视问政、“民情热线”上线等活动主动接受监督,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组织全体职工参与城市治理。运用“智慧城管”APP组织城管系统职工开展“行走杭州”活动,深入一线服务实践,参与问题的发现和上报,截至目前共受理问题168951件,已解决168049件,积极鼓励系统干部职工争当城市治理的践行者、示范者、先行者。 四是首创“城管驿站”城市党建综合体。以系统行业党建为引领,在现有城管驿站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成“百座红色城管驿站”,通过优化设施设置、深化支部结对、拓展服务载体等形式,将城管驿站优化成百年党史的学习平台、城市管理的宣传阵地、社情民意的收集窗口、一线工作者的“温暖家园”,全力打好“驿站+党建+民生”组合拳,推动行业资源在驿站汇聚、区块力量在驿站融合、城市治理在驿站做强,成功探索出一条实现建强党建与城市管理“双赢”的新路子。目前,杭州市已建成“城管驿站”城市党建综合体249座,主城区平均每1.5公里就有一座,其中红色城管驿站103座。五是营造浓厚社会参与氛围。加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微信、抖音、电视台、广播等形式持续广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宣传,推广先进做法经验,宣传特色亮点工作,曝光反面典型问题,营造全民关注、参与、支持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杭州市城市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