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又上新台阶 |
||||
|
||||
根据住建部第三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通报,宁波市成效显著,位列大城市第一档第二名。今年来,宁波市突出全域化、全行业、全体系、全社会,主要指标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拉高标杆争先进位,顶层谋划抓推进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全面部署。宁波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12月,市委组织部组织召开垃圾分类专题培训班,市长作开班动员,并邀请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对省条例及分类减量工作进行详细解读。 二是构建全域数字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在世行支持下作为国内垃圾管理先进城市代表进行垃圾分类加强试点,垃圾分类迈入3.0版。全面推进分类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品类智能箱落地,利用大数据AI监管,实现垃圾分类源头、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闭环式“掌上管理”。 三是推进全省条例宣贯工作。省《条例》5月1日施行后,宁波对《条例》宣贯进行专题部署,全市通过集中宣传、专题宣传等共计开展各类培训、宣讲会超2000场,4.4万余人次参与,实现条例培训区县、街镇、村居全覆盖。 瞄准问题精准发力,系统治理抓提升 一是以社区为主阵地,开展分类为民行动。持续深化四色榜单,重点围绕分类质量、垃圾包、整体环境等方面开展集中整治。居住小区分类质量达标率超过80%。 二是以行业为主心骨,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制定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率先实现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00%。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全面落实农贸市场源头减量和限塑工作。市邮政管理部门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4%,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3.5%。 三是以农村为主力军,抓好城乡统筹发展。鼓励农村厨余垃圾和农作物叶杆不出村,宁海县实施“智分类、云监管、源处理、循利用”的“四化一体管理”模式,实施区域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达58%,转运量下降达49%,环卫成本下降近6成,有效实现农村垃圾“零污染”。此做法列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 完善体系多措并举,健全机制抓落实 一是突出体系建设,优化分类收运。在生活垃圾“四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分流”体系,推进装修(大件)、园林绿化废弃物分类收运处置及一般工业固废协同处置。目前全市共有装修垃圾综合利用、分拣处置场地50个,年综合利用、中转处置能力约1300万吨;建设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设施18座,资源化利用率达100%。今年累计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20万吨。 二是突出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是全省开展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举一反三的重要举措。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两轮起底大排查,确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737个,截至目前已全部取缔清理。构建新增可发现、存量可核查、卫片查疑似的数字化监管机制,得到了省住建厅高度认可并专题发文在全省推广。 三是突出防疫管理,强化安全保障。今年12月镇海区出现阳性病例后立即启动“5号专线”,全面实施居家隔离点、集中隔离点、医院、机场、火车站、客运中心、码头等场所生活垃圾源头收集、打包、消毒工作。同时强化数字化监管,未发生一起因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不到位造成疫情扩散问题。自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收运处置5号专线垃圾1183.1吨。 探索创新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抓实效 一是全面探索厨余技术创新。厨余垃圾处理新技术在慈溪中试应用,通过运用高温湿式氧化技术,以较低成本将厨余垃圾有机固渣含水率控制在35%以内,突破了高能耗的制约。 二是积极拓宽飞灰处置途径。全国首个以焚烧飞灰为原料高温烧结制建材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宁海落地,并取得了浙江省危险废物(飞灰5万吨/年)处置许可,为破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难题,彻底解决飞灰填埋带来的环境污染隐患,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三是破解建筑渣土资源利用。加快推进“建筑垃圾一件事”场景应用,列入省建设厅首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试点项目清单名录,并通过省委深改办《数字化改革工作动态》向全省推广。开展改良成生物炭、高压气溶胶排水固结等技术应用,公告制砖、制陶粒等资源化利用企业38家,年处置能力约700万吨。(宁波市综合行政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