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莪山乡全力绘就美丽城镇画卷


发布时间: 2021-02-26 15:08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地区唯一少数民族乡,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以文旅特色型为定位,以不一样畲乡为方向,以美丽城镇带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

一、坚持全域联动,小城镇凸显大美丽。以美丽城镇样榜创建为契机,辐射带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域3A级景区创建、全域美丽公路建设、全域景观综合提升等载体,打造最美丽的畲乡。一是绘好全域底图。坚持统筹谋划、全域联动,编制美丽城镇建设规划,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和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构建“一核三圈三片区”的空间布局。二是绘好生态底板。生态环境是美丽城镇创建底色,统筹打好污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场革命,实施全域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农村生活污水提标工程,巩固深化河长制,稳定保持全乡域Ⅱ类水质,深化垃圾分类四分要求,实现污水零直排、垃圾四分类、全域景区化。三是绘好美丽底色。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域,以景点的要求建设乡村,统筹推进风情大道、美丽公路、风景田园、美丽庭院建设,持续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成果。

二、坚持数字赋能,小城镇撬动大智慧。以美丽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追求,率先实现5G网络覆盖,重点打造“一核三领域十场景”数字应用平台,努力让畬乡群众过上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生活。一是打造数字化生活圈。从畲民需求出发,建设风情大道、网红街区、畲医畲药等特色节点,推进停车泊位、智慧公厕、生活污水、生态绿道等项目建设,探索7个行政村的信息可视化呈现,通过线下上报+线上视察等形式,构建全域数字化的美丽城镇。截至目前,已开通污水处理“智慧管家”、“抬头见车位”等生活功能。二是打造数字化服务圈。以乡村小脑智慧平台为核心,整合垃圾分类、全域旅游、零直排村、村务管理等治理APP,实现“一键推送”服务功能。建设“一站式”服务办事大厅,完成民族小学VR技术应用,打造“数字课堂”,完成家门口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打造市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通城乡教育医疗一体化通道。三是打造数字化产业圈。结合智慧文旅建设,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推介特色主题线路,更新客流聚焦信息,开展“云上三月三”“云游畲乡”等活动。

三、坚持市场导向,小城镇带动大产业。以美丽城镇激活生态资源,撬动产业发展,打造产镇融合新模式。一个理念定方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整治低散乱企业,尤其是推进全乡矿山关停和18家石材企业整治,将腾出的109亩建设用地,用于飞地入园、数字农业、村级物业等产业发展,建设非遗街区,发展“周末集市”,积极导入民宿、文创等产业,将有限空间发展农文旅产业。一个品牌管运营。立足畲乡特色,打造“畲味莪山”品牌,将全乡域的农特产品、旅游资源、文化品牌统一打包、整体运营。引入社会资本,成立“畲味莪山”资本公司,以网络直播、社区送货等方式,打通“线上线下”两条运营平台,把畲乡更好的资源和风景向外推介,推动本土产品走在行业最前沿。一村一品育产业。依托各村发展定位,深化一村一品,培育壮大稻香沈冠、酒香龙峰、果香塘联、粽意中门等产业特色村,逐步形成百亩大樱桃、千亩精品稻、万亩高节竹、十万斤红曲酒、百万只黄金粽、千万元好民宿的产业特色规模,努力实现全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拳头产品。一套机制促增收。通过美丽城镇创建,积极探索资源环境入股、配套服务收费、共有物业开发等做法,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拓宽渠道。

四、坚持民族风情,小城镇彰显大特色。畲族元素是莪山美丽城镇建设的最大竞争优势,通过挖掘和彰显文化资源,让传统民俗在现代生活中“活过来”。一是做好“文化塑形”文章。将畲族元素有机融入到美丽城镇景观标识和风貌管控,建设畲乡文创中心、畲医畲药馆、红曲酒展示馆等特色场馆,打造集镇非遗街区、山哈风情大道,让外来游客进入美丽城镇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畲族风情。二是做好“文化名乡”文章。以文化节庆引流量聚人气,常态化举办三月三、开酒节等特色活动,加大畲语、畲歌、彩带、大灯等非遗项目培育,成功举办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通过美丽城镇场馆建设,成功争取该展演永久落户,让美丽城镇更有文化底蕴。三是做好“文化促和”文章。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阵地作用,深化“志愿服务主题日”活动,开展“最美畲乡人”“美德家庭”“和睦邻里”等评选,将传统风俗转化为文明风尚,努力打造有温度、有人情味的魅力乡村,成为全国文明创建全市唯一提名乡镇。

五、坚持共建共享,小城镇实现大治理。美丽城镇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共建共管,变边上看为马上干。一是实现执法力量整合。按照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要求,按照“1+3+1”模式,建立一面党旗管引领、一个窗口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中心管治理、一个平台管指挥的综合治理体。目前,七个村综治工作站已全面启用,乡社会综合治理中心正在全面推进,即将投入使用。二是实现社会治理融合。积极探索“矛盾、办事、创业”等“五个不出村”乡村治理模式,加快推广“三级桶长、党员示范、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做法。通过“庭院议事”“志愿服务”“乡风评议”等群众自治组合拳,真正营造“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浓厚氛围,让老百姓更多参与到美丽城镇建设中来。三是实现多方运行聚合。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委托第三方负责集镇污水治理、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绿化养护等后续管理。依托“乡村小脑”数字化平台,通过“我要爆料”随手拍,“生态绿币”微积分,调动群众参与到美丽城镇成果巩固。(杭州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