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突出“三条主线”加快美丽城镇建设 |
||||
|
||||
建德市瞄定“引领第一方阵、走在省市前列”目标,高标准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美丽城镇的重要“展示窗口”,全市15个乡镇(街道)美丽城镇建设全面铺开。 一、突出城镇功能完善,加快生活圈建设,提升“吸引力”。按照5分钟邻里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镇村生活圈、城乡片区生活圈4级时空体系,和文体、教育、医疗、商业、公用、福利6类生活需求,科学配置美丽城镇生活圈体系。一是设施短板“补”起来。对照省“十个一”工程标准,对各城镇现有资源开展全面调查,确实需要新建的,按照规模要求和配置标准,进行必要的补足。同时,重视存量挖潜,通过绣花功夫,对存量资源进行微改造,实现空间再利用和功能有机更新。比如,大洋、杨村桥等乡镇针对缺乏开放性大型室内文体场所的短板,推进企业机关学校设施的开放共享,有效实现了停车场、文体设施的分时段高效利用。二是服务功能“连”起来。以“设施互联互通、服务连片成网”为目标,推进2条“动脉”建设,一条是城镇绿色慢行系统,将服务中心和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绿地绿道等连接起来,形成覆盖社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另一条是城镇数字网络,推进“城市大脑”向小城镇延伸,鼓励嫁接各类智慧场景,全面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能力。目前,通过“网上办、掌上办”+“最多反映一次”信访代办制,各城镇基本实现民生事项办理足不出户;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通过“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智慧医疗系统,实现掌上名医远程看诊、卫生服务中心就地取药,有效弥补空间上优质医疗资源短板。三是共建共享“和”起来。打破传统居住小区的界限,按照开放共享的思路建设邻里中心,根据需要服务的居民数量统一规划、合理布点,赋予邻里中心商业、便民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文化阵地等多重功能,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比如,梅城镇一板桥邻里中心,通过集成公共阅读、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角、“宝贝”学堂等服务功能,妥善解决附近居民子女放学后管理难题,建成10个月接待和服务人数超过5000人次。依托邻里中心,各乡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建立乡村善治十支队伍,因地制宜发展“三治融合”模式,涌现出大慈岩镇“邻里睦”、寿昌镇“微治理”、莲花镇“智慧管家”等有效做法并在全市复制推广,基层治理合力和效力进一步提升。 二、突出发展活力激发,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向心力”。印发《建德市首批美丽城镇建设专项扶持政策》,以“一镇一策”的形式,针对各乡镇(街道)的城镇定位和产业特色,逐个明确配套政策机制。一是多措并举,破解“钱”从哪里来。采取“一保障二返还三争取”的思路,多渠道整合资金。强化基础资金保障,根据镇域规模、创建类型,分别给予中心镇、特色型创建乡镇(街道)和达标型乡镇(街道)1500万元、1000万元和400万元的市级保障资金,创成省、杭州市两级样板镇的,在上级奖补的基础上,再予以最高1200万元奖补。强化各类税费返还,第一批4个试点乡镇,城市建设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税费返还比例,由60%逐年提高到100%。财政收入超收部分,返还比例由原来的65%逐年提高到100%。城镇范围内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按规定计提专项资金后,全额支持美丽城镇建设。强化上级资金争取,由市财政局牵头,梳理省市各线专项补助政策和试点资金,制定每年资金争取计划。二是做优存量,解决“地”从哪里来。在新增用地指标从严从紧的当下,确立盘活存量的土地利用思路,开展空间拓展大比拼。建设用地复垦省级奖励计划指标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全额返还,利用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等存量用地盘活指标100%留镇,做到美丽城镇建设用地“应保尽保”。三是整合激励,落实“人”从哪里来。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吸引各类人才落户作为主要途径。一方面,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产权交易流转系统上线运行,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携带“资产”安心进城。出台鼓励农民进城集聚的政策,在每户上级补助3000-4000元的基础上,市级配套宅基地复垦补助资金6.3-8.3万元,实行集中安置和货币安置两种方式。另一方面,强化创业创新团队和专项人才的引进培育,出台“优化人才生态18条”,以“建德彩凤”计划为载体,对创新、创业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的无偿资助和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乡村振兴、通航、电商、文创、名师名医等发展亟需人才最高给予60万的重磅补助。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产业定位和人才需求,再配套特定的支持。如,寿昌镇针对航空产业人才引进,在住房保障、生活补助、工作津贴、引荐奖励、创业资助等方面出台奖励政策;乾潭镇对镇域内规模企业的中专、大专毕业的技能型人才(操作工、机修工等),给予适当的购房补贴和资金补助。 三、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发展引擎,提升“带动力”。产业是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建德根据小城镇不同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明确文旅、商贸、工业、农业4类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一是聚焦传统产业提质效。小城镇是传统块状经济孕育发展的主阵地,建德下大力气推进块状产业改造提升,2017-2019三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0个,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1210家,建成小微园6个,家纺、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等块状产业实现入园集聚。今年受疫情影响,低压电器等块状行业危中求变,梅城镇南峰低压电器产业园由龙头企业牵头实施数字化改造,将带动园区67家企业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杨村桥镇防护用品产业园以工业物联网为集成、以大数据为平台,将于8月全面开工建设。二是聚焦新兴产业强后劲。全力推进通用航空、饮用水、大健康、全域旅游4大产业发展壮大。在寿昌镇原横钢区块工业遗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德航空小镇,列入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形成通航制造、通航服务、通航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农夫山泉五期、六期建设加快推进,世界级水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大健康产业迎来新突破,投资35亿元的万洋生命健康产业园将于8月开工建设。在做优做美环境基础上,以“一轴四片十线多点”思路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打造“诗画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三江口景区建设,全面对接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围绕山水资源、严州文化开发高端体验场景和旅游载体,打造展示建德全域旅游、美丽城乡风貌的重要窗口,严州古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场券”,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建成开馆,乡愁记忆区块主体落成,获评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寿昌镇创成全省首批4A级景区镇。三是聚焦富民增收厚福祉。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做优草莓、茶叶、稻米等特色农产品,获评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市,杨村桥草莓小镇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梅城、大同等4个中心镇建成农产品线上线下综合体,提升小城镇服务小农户功能。推进民宿精品化、智慧化打造,全市建成民宿325家、民宿示范村11个。坚持“一街一品、文旅联动”,以新安江夜游、“寿昌909”为代表的小城镇“夜间经济”发展快速,对集聚人气、拉动消费作用明显;莲花镇等农业特色型乡镇,深入推进“民宿+旅游+农业”农旅融合发展。(杭州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