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杭州市拱墅区“四化引领”打造全国旧改样板


发布时间: 2021-03-11 08:51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2019年6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杭州市拱墅区和睦新村时指出,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要建设宜居小区,老旧小区改造一定要让老百姓感到生活幸福舒适。一年多来,拱墅区按照李克强总理视察时提出的要求,提高站位、拉高标杆、蹄疾步稳,迅速启动实施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计划,坚持“标准化、特色化、功能化、民主化”“四化引领”,高水平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努力争创全国样板。截至目前,全域13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实现开工(涉及楼房1798幢、585万平方米,总投资22.8亿元,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已累计完成改造项目73个,涉及楼房907幢、38000余户、面积248万平方米,剩余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启动速度、改造规模居各城区之首,赢得了老小区居民普遍好评。拱墅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经验在中组部、住建部全国培训班上进行专题交流并获住建部推广,和睦新村二期入选住建部第一批旧改试点案例,董家新村被评为省级旧改样板工程。

坚持标准化,打造样板示范项目

加强统筹领导,坚持科学论证、规范设定,以改造全过程标准化,确保改造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改造体系。

改造内容标准化。立足当前城市更新标准和未来小区改造趋势,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里面后外面”“先雪中送炭后锦上添花”的“三先三后”原则,制定拱墅“24+12”项(必改24项、提升12项)改造内容标准,必改项保基本,一揽子解决小区功能问题,确保“一改管十年”,并在资金富余或有其他来源的情况下,视情况增加提升项,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改造流程标准化。为全面指导辖区各单位实施旧改,编制《拱墅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操作手册(试行)》,优化分解11道工作流程,建立“12345”管控体系,即一套实施流程,预审、联审两次方案审查,“三上三下”三次民意征求,街道、总包、监理、居民四方工程监管,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五次资金把关,做到改造流程规范统一,确保改造资金安全可控。

改造技术标准化。在省、市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基础上,针对屋顶漏水怎么解决、楼道怎么敞亮、地下管网怎么改、架空线如何整治、养老托幼等功能设施如何植入等问题,探索建立符合拱墅实际的专项实施标准。如总结推广广兴新村弱电管线“多网合一”“上改下”模式,成为全市样板;在智慧安防建设中,采取资金统筹,实施单位和方案单独评审的“一区一案”模式,使安防建设更加到位。

突出功能化,建设适老宜居家园

坚持不搞大拆大建、涂脂抹粉,改造中突出实用性,着力一揽子补齐老旧小区功能短板,努力达到“五好五不”效果,即小区公共区域安全保障好、绿化环境好、停车秩序好、养老服务好、特色文化好;居民住宅建筑屋顶不漏、底层不堵、楼道不暗、管线不乱、上楼不难。

统筹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针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先天不足的问题,区旧改办牵头住建、城管、公安、民政、管线等单位,通过方案联审、施工联动等工作机制,统筹实施好加装电梯、污水“零直排”、垃圾分类、智慧安防、居家养老等民生“关键小事”,协调好水、电、气、通信等“最多改一次”事项,实现一步到位解决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确保“一次进场,十年保持”。

重点突破生活急需使用功能。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解决老小区停车难、加梯难等“痛点”,创新突破,务求改造实效。如董家新村把缓解停车难作为改造重点,通过拆除433处6000余方违建、规整近50幢房屋围墙,新增停车泊位200余个,目前全区已累计新增车位528个;渡驾新村结合旧改推进加装电梯,成为杭州市首个“老旧小区提升+整村加梯”项目,共涉及7幢多层共23个单元电梯加装工作。目前,全区已落地加装电梯227台。

着力完善“一老一小”服务功能。针对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和低龄儿童托育难题,在旧改中重点打造“阳光老人家”“阳光小伢儿”养老、托幼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家门口的好幼托”,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如和睦新村一期改造中引入社会资本近1000万元,与杭州全日医康合作成立全省首家社区级医疗康复中心,二期改造中引入社会资本350万元,与杭报集团下属华媒维翰学前教育集团合作,打造中计协0-3岁托幼全国试点。

彰显特色化,提升小区人文魅力

坚持把“有特色文化”作为总要求,在改造中充分挖掘并融入拱墅运河文化、工业文化,“一小区一方案”实施“个性化”特色改造。

展示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是拱墅文化最深厚的底色,大多老旧小区分布在运河沿线,改造中充分结合运河沿线风貌特征,融入名人典故、非遗项目等元素,打造一批独具运河韵味的特色小区。如仓基新村在改造前广泛征求民意,确定了“运河人家”的主题风格。公共区域景墙上绘有“湖墅八景”、仓基知名历史人物,巧妙地传承历史,展现“十里银湖墅”运河盛景。

挖掘工业文化。拱墅是曾经的杭州城北老工业基地,大多老旧小区由工厂职工宿舍、家属院楼演变而来,工业遗存丰富、工业文化浓厚。在改造过程中,坚持挖掘并结合工业文化遗存,保留老厂风貌,还原集体记忆。如荣华里小区为原浙江麻纺厂职工宿舍,改造中充分挖掘浙麻文化打造“浙麻历史文化长廊”,小区居民自发捐款一万余元用于购买浙麻纺织机,并积极为设计单位提供浙麻历史资料,共同参与文化长廊打造。

留住市井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小区背后的市井风貌、文化故事,并通过专业的设计、细节的展示,凝练并体现在改造工程中,形成每个小区独具特色的“市井老腔调”,努力让旧改小区的广大居民群众记得住过往历史。如和睦新村二期改造中开展“和睦迹忆”征集活动,广泛征集关于和睦的老物件、老照片和老故事,在旧改工程中设置专门空间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小区居民的情怀记忆。

落实民主化,激发居民自治热情

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居民参与,把构建党组织领导小区微治理机制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同步推进,全覆盖选派164名在职社工下沉老旧小区担任专员,团结带领居民共同决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管”,深化“三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改造前采取“三上三下”。即一次征求意见,汇总居民需求,形成改造清单;编制初步方案,二次征求意见,明确改造计划;编制正式方案,三次征求意见,确定最终方案。同时,9个旧改街道均搭建如“小河红茶议事会”“米市巷民主协商铃”“和睦议事港”等议事平台,邀请热心居民代表参与议事,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如勤丰小区组建居民议事会,全程参与旧改前期调研、资料搜集、方案制定、施工监管等环节,变居民被动参与为自觉参与。

改造中坚持“四问四权”。即“问情于民”,“改不改”让百姓定;“问需于民”,“改什么”让百姓选;“问计于民”,“怎么改”让百姓提;“问绩于民”,“好与坏”让百姓评,全面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如湖墅街道在改造前召开“墅邻圆桌会”、党支部会议、小组长会议等20余次,并在各社区设置现场意见征询点,收集居民意见近2000条,吸纳并完善施工方案,真正做到“群众的事和群众商量着办”。

改后管依靠“三方协同”。出台《拱墅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后续长效管理指导意见》,深化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通过指导老旧小区成立业委会、引进专业物业等方式加强改后管理,构建具有拱墅特色的老旧小区治理模式。目前,全区已有83个老旧小区成立准业委会性质的居民自管会,86个老旧小区制定居民自治规约和议事规则,89个老旧小区已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