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美丽村镇建设“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采纳情况


发布时间: 2021-03-12 16:17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浙江省美丽村镇建设“十四五”规划于2021年2月23日至3月4日在省政府网上公开征集意见,共收到11条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如下:

序号

提交人

反馈意见

采纳情况

说明

1

匿名

尊敬的领导:

  你好,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很是为祖国感到骄傲,我们的大中国一直在进步,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但是我看到我所处的地方,还是跟好几十年一样,路灯设施不完善,或者装了路灯,到了晚上却并没有起到基本得作用,根本不会亮,或者隔四亮一,对于晚上出行的人员真的不安全,包括轿车,电瓶车,还有行人,特别是下雨天,电瓶车的灯光根本照不亮地面,看不清前方道具情况,一不留神,就容易出事故。

  希望领导们能帮忙一下,完善一下这些基础设施,为夜出人员带来一份保障。万分感谢!

  最后祝祖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已吸收

体现在“功能便民环境美”章节,对交通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余钢梁

  建议:再增加“一美”,即“社会文明精神美”,或将其融入“魅力亲民人文美”。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概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命题,要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并从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网络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规划。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文明是社会群体摆脱蒙昧、实现自身全面解放和提高先进程度的标志。社会文明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是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表达,也是衡量国家软实力和社会先进性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我们建设美丽村镇的根本目的是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丽村镇建设应该分两手抓:一手抓硬件(物质,基础设施等)、一手抓软件(精神,文明程度等),两手要相互促进,统筹推进。当前,村镇硬件设施建设与以往比较有了大幅提升,但也一些地方也存在人的文明程度与社会环境不相匹配的问题,一些村镇环境整治成果得不到有效维护和运行,有的甚至遭到人为损坏等现象,这也说明了物质的繁荣并不等于国家的强盛,经济实力的强大也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方位、综合性的现代化,高度的社会文明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具有保障作用的关键因素。

  所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美丽村镇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全面摆脱贫困之后,国内形势的迫切需要。具体可从三方面实施:

  在学习教育方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起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作用。

  在平台和项目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社会诚信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等。

  在文化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及志愿服务文化、社会诚信文化、新兴网络文化、群众劳动幸福观等,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意义重大。    另:可参考、借鉴、融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附简要内容:

  自2018年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已部署开展三年,倡导社会各界及公众身体力行,从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做起,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行动计划从深化重大理论研究、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方式方法等6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安排,部署了研习、宣讲、新闻报道、文化传播、道德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全民教育、社会共建、网络传播等10大专题行动,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发挥党政机关作用、发挥企业作用、发挥人民团体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四个方面,明确了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任务。

  结合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推进学校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农村,提升各类人群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对,敬请包涵!

  2021年3月3日

已吸收

体现在“魅力亲民人文美”和“善治为民治理美”内容中

3

王伟兵

  实际行动支持美丽村镇建设,包括保障安稳舒畅出行:停建四层结构立交普及二层结构不绕行的全互通立交(桥隧),88米左右互通小车专用道全互通立交,266米穿跨互通大车通行全互通立交,公共交通路口换乘等方案知识正期待国家有关机构主导普及应用中;国土空间占地少这一显著特点:能有力促进国家安全国防交通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健康理念,嗓音防治城乡规划建设节水节能减排增效等,保障安全稳定舒畅出行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幸福度!顺祝建党百年,国泰民安!

已吸收

体现在“功能便民环境美”中,涵盖了交通畅通的要求

4

匿名

  你好,我作为余杭区一名普通的村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浙江省美丽村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能有一些帮助:

  1.农村土地使用权混乱,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使用权分配完成后,近三十年未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严重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成本和降低了利用效率。目前就我们村的情况而言,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土地,至多可能会涉及七到八户人家。这导致农民异地新建民房困难,有地不建,要建无地,更有甚者,坐地起价,严重妨碍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导致国家用于农村农民自建房用地指标年年浪费,农民新建房屋分散,与政策要求的建立农村农民聚集区的要求背道而驰。我觉得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的村集体应肩负起统筹规划利用农村土地的责任,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寻找当前环境下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方法。

  2.除了核心区域,也要注重各行政区域交界处的治理。市与市,县与县,村与村的交界处往往成为区域治理的盲区,也代表着美丽村镇建设的下限。一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犄角旮旯,重要性、关注度都远远不够。二是因为这种地方有一定的行政权力的重叠,要想治理好,需要相邻地域的行政机关的配合,往往难以协调。以余杭区北部,与嘉兴市、湖州市交界处为例。此处河域长期倾倒生活垃圾,河道内污泥淤积严重,水质每况愈下(存在一些养殖业),河道逐年减小,但由于此处河道处于三市交界处,长期没有统一规划治理,影响美丽村镇建设成效。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更高层面上建立共识,统一规划,共同治理,避免多地交汇区域成为美丽村镇建设的死角。

  作为一名余杭区的普通村民,我感觉我是幸运的,从我记事开始,整个村,整个镇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项变化都切实改善着每个普通村民的生活质量。感谢总书记对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建设的重视。无论是新冠肺炎还是全面脱贫攻坚,无一不彰显着我们国家制度的先进性。我坚信在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已吸收

1.土地使用权相关职能已划转;

2.农民新建房屋,体现在“统筹县域城乡空间布局”中;

3. 各行政区域交界处治理,体现在全域、统筹和协同等理念中,并在“加强组织领导”中有所体现;

5

沈子祥

  当前绍兴周边区市美丽村镇都建设的非常好,特别是柯桥区,道路都柏油马路建好了,整洁平整有序,农村的立面改造也上来了,带动了乡村的旅游民宿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可是越城区这块,尤其是南部这片做的还欠到位,像城南到坡塘的道路,二十年没有大的变化,路况也比较差了。村庄规划也比较乱,希望上级领导多关注下绍兴越城区南部村庄的建设,因为南部有山有水,规划建设好了,可以是绍兴城市的真正后花园,也可以造福周边百姓。谢谢。

已吸收

体现在美丽城镇道路建设和乡村有机更新中

6

匿名

  建议增加收缩型村镇的建设发展要求,避免小城镇,美丽城镇一刀切。

已采纳

体现在“分类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中

7

袁晓丽

  真正的美丽镇村建设,利国利民,解决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获得幸福。在建设实施中,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建设的村镇,给予适当的经济补给,让美丽镇村普及全省。

已采纳

体现在“要素保障”中

8

姚欣

  原文: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统筹推进“千年古城”复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 保护,健全国家、省、地方分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开展传统建筑认定,保护 历史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探索因保护而产生的土地指标跨区域转移平衡机制,加快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传 统建筑评价、整治修复等技术指南或标准。以浙西三江片区 (桐庐、建德、兰溪)、浙西南山地片区(松阳、遂昌、龙 泉、景宁)、浙南瓯江片区(永嘉、泰顺、苍南)、浙中盆地 片区(永康、武义、龙游、缙云)、浙东山地片区(临海、 仙居、天台)等五大片区为重点,推进省域传统村落集中保 护区建设,保护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与总体格局,连线成片 推动活态保护、活态利用、活态传承。 

  修改建议:

  一:文化传承应涵盖近现代史

  浙江太湖圩田、萧山围垦、上旺勤勇新农村建设等都是浙江精神的典型代表,其因地制宜的策略是生态文明的优秀案例。

  二:五大片区的划分过于草率

  五大片区的提法缺少依据。似乎仅仅是依据传统村落分布。浙东文化圈应以宁波周边为主,浙北遗漏了环太湖农耕文化。而且这种分区方法与运河文化带唐诗之路文化带缺少耦合。

已吸收

体现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方面

9

徐平飞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十六字是农村是短板。

已吸收

体现在“高水平推进县域乡村有机更新”中

10

楼小梅

  希望政府可以帮助农村的一些无房户早日有所居。房价日益高涨,买房只能是遥远的梦想,农村又没房的,温饱是解决了,小康生活貌似还很遥远啊!

已采纳

体现在“农房设计”和“农房一件事”等内容中

11

石毅

  您好。我们是专门做新农村别墅建造。采用新型建筑材料eps模块(不是轻钢)。所有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和内外保温层一体式浇筑成型。抗震8级。节能环保。冬暖夏凉。夏天在农村基本不用打空调室内温度也保持在28度左右。采用我们这种方式施工提高农村建筑寿命安全抗震等级高,不用砖头保护环境。我们现在宁波象山推广。

已吸收

体现在“共享乐民生活美”中,提出了“推广绿色建设与装配式建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