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美丽城镇:打造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 |
||||
|
||||
丽水市在持续深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两山转化通道,构建美丽城镇绿色空间体系和产业体系,用“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以优质生态描绘出美丽城镇富民强镇蓝图。 一是标本兼治改善城镇环境。把“生态+理念”融入美丽城镇顶层设计,让小城镇完善城市现代设施硬件的同时兼具乡村自然优美的生态特质。完善体制机制。把丽水市美丽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市建设局村镇管理体系,打造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与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柔性联合办公体制,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共享。坚持治理先行。对标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切实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四大战役,通过公厕建设管护、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等举措,补齐城镇建设公共设施短板。同步推进卫生乡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目前,丽水市142个乡镇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100%,国家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42.25%,乡镇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坚持科技引领。依托现有各类农业精品园区,积极实施积极引入高效种养模式,打破传统耕种、养殖方式,积极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美丽城镇经验。例如,庆元张村乡以澄湖中药材种植基地为消耗全乡范围内的香菇产业废料,景宁雁溪乡采用秸秆控草增肥等举措,其中莲都区创新“养猪上楼”生猪养殖模式,改进后的猪舍实现污水零排放,并极大提升养殖效益,目前此模式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五大治污模式”之一。 二是绿化美化营造田园城镇。在环境洁净美的基础下,积极探索实施新型乡村绿化模式,对乡村进行有重点、有计划、有品位地绿化、美化,既改善自然生态,又提升村庄环境面貌,打造出乡村版“大花园”。以“一村万树”行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芜地等资源,大力开展赠苗造林、四旁植树、补植培育和绿化片林建设,推动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品、一线一韵、一树一业”的乡村绿化美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三年来,全市共建成“一村万树”示范村162个、推进村1003个。近日,丽水市“增花添彩”行动出炉,全市将力争种植4万亩花卉,改造200万亩美丽林相,打造一批浪漫花海、花园风情带、花园小区、花园大道等,为美丽城镇建设塑造出倍具自然韵味的乡村景观。在乡镇层面,缙云在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中推出的“花满壶镇”行动,围绕文化、结合布局、全域发动、人人参与,形成“人人种花、家家养花、村村赛花”的浓厚氛围,打造出“花美、城美、人更美”的美丽城镇新形象。 三是点绿成金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水平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产业平台,建设生态产业项目,创建优质生态产品品牌。提供有效金融支撑。通过创新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有效推动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主动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建设,形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支撑和转化。目前,包括缙云大洋镇、景宁东坑镇在内的18个乡(镇)均已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示范创建。通过设立“两山”基金,组建“两山”银行,培育“两山”公司,推出“两山贷”“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实现生态产品可定价、可交易。例如,由国家电投集团投资1.7亿元建设的缙云大洋镇大平山光伏发电“农光互补”项目,企业通过向当地生态强村集体经济有限公司支付279.28万元,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的调节服务类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成为丽水市首例基于GEP核算的市场化交易生态产品。推进高质量生态旅游。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培育产业之一,三年共计划培育创建18个旅游特色型小城镇。依托近日施行的《关于推动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推进千亿大投资、全域大创建、景区大提升、度假区大建设、品牌大培育“五大工程”建设,并针对新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五星级旅游饭店等给予系列奖补。目前,全市重点推进庆元百山祖镇百山祖国家公园、青田北山镇千峡湖旅游度假区、遂昌天工之城、云和崇头镇梯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等10个重点旅游项目。其中,云和梯田创5A项目被列入省市文旅金名片共建合作项目,成为省文旅厅重点支持的5A创建项目。(丽水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