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永丹厅长在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 |
||||
|
||||
2020年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全面克服疫情影响,统筹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突出“齐”抓整体谋划,上下保持步调一致。2020年作为美丽城镇建设的首战之年,全省各地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整体谋划,“把美丽城镇打造成为服务人民的现代化区域中心”的步伐持续坚定。全省85个县(市、区)和1010个城镇全部编制一县一计划、一镇一方案,按“先规划、后建设,无设计、不施工”要求,确保了建设项目科学、合理、产出效益最优。尤其是每个创建城镇实现街长制、驻镇规划师、首席设计师全覆盖,均为全国首创。杭州市“一库三师”制度、桐乡市“五美五师”制度等,体现了先发优势。2020年全省建成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10个、达标城镇121个,交出了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高分报表。 二、突出“实”抓项目落地,驱动效应系统彰显。坚持项目为王理念,2020年全省实施项目1.5万余个,累计完成投资3286亿元,全年新改建住房面积7383万平米、等级幼儿园387个、卫生院373个、邻里中心469个、改造提升历史街区464条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最真切的变化。省经信厅全年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162个、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2万家;省交通运输厅全年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9000公里、创建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6000公里;省文旅厅推广创建3A级以上景区镇135个,有效支持和推进了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其他省级成员单位也都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确保了工作同频同心同向。今年以来,前四个月已累计开工项目1.1万个,开工率96.4%,项目投资效应进一步彰显。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绍兴市开工率均达到100%。 三、突出“强”抓产业升级,发展动能持续劲强。围绕不同类型城镇,积极培育“名镇名企”,打造特色产业,2020年实施“产业美”项目2003个、投资872亿元,新增龙头企业161个、智能无人工厂231个、创新创业基地169个、智慧管理平台498个,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动能。瑞安市积极建设电商城镇,2020年建成电商产业集聚园区5个,培育省级电商镇10个,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村电商激励市。景宁县把美丽城镇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推动“城景融合、镇景融合”,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突出“活”抓创新突破,创建格局不断丰富。全省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小城镇环境和风貌管理规范》、全国首个小城镇发展质量体检标准《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全国首个镇村生活圈导则《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推动了美丽城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美丽城镇建设的方法路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宁波市搭建“三三制”测评体系数字化平台,衢州市探索乡村版“未来社区”建设,湖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地积极推进美镇圈建设,整体联动抓美丽城镇建设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美丽城镇作为美丽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努力在攻坚之年交出合格答卷,为全省大局作出美镇贡献,具体提出四个要求: 一、锚定目标方向,坚实创建步伐。一要强化总抓手作用。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深化“城乡等值”理念,按照城乡发展规律和人的流动规律,统筹抓好人、地、钱等要素配备。在此基础上,协同推进小城市培育、特色小镇、千年古城复兴等工作,合力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二要精准总功能定位。全力推动美丽城镇建设扩面提质,着眼把县城打造成“高品质高等级”的县域综合服务中心,把美丽城镇建成“强能级强辐射”的区域公共服务中心,把重点村打造成“多元化多功能”的片区日常服务中心,全面抓好“五美”和“十个一”工作落地,努力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县域生活圈体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要完成总目标任务。按照袁家军书记提出的“新时代美丽浙江既有形美、又有神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既有局部美、又有整体美,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既好看、又好用”要求,以每年打造100个左右省级样板的速度,扎实推动创建,确保到“十四五”末如期建成600个(次)省级样板,同时逐步开展美丽城镇星级命名和示范县创建,滚动实施、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确保建成一批高品质高能级的美丽城镇。 二、强化重点攻坚,放大撬动效应。一要抓住“县域”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推进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以镇带村、镇村联动的发展趋势,逐个校准城、镇、村的发展定位,联动推进城、镇、村有机更新,通过集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农房改造、农污治理等行动,集成打造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串珠成链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整体提升县域竞争力。二要抓准“未来社区”建设。在当前有效凝聚政策、产业、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在全省域推开未来社区建设,切实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融入到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中,深化优化相关指标设置,真正做到能落地、可实施,加快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社区精致生活场景,进一步研究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让更多群众共享未来社区红利。三是抓好“风貌提升”行动。城乡风貌管控提升是袁书记亲自指挥推动的重要工作,美丽城镇作为重要载体,在推动自然空间、历史文化、现代建筑整体和谐方面,肩负重任。要以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以城市体检为突破口,统筹有机更新、“三名”保护、城市阳台、传统村落与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等,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提升,形成“整体大美、浙江气质”。四是抓实“农污治理”提标。要充分认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现状,全面增强全面打赢农污治理攻坚战的决心信心,持续压实责任、不断攻坚克难,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强化规划引领、明确标准规范、提高工程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准方法路径,坚持真抓实干。一要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要深入贯彻省委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强势推动“152”工程落实,以数字技术催生发展动能,以数字应用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实现社会转型、制度重塑、流程再造。尤其要强化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的耦合集成,加快与“四个平台”有机融合,推进环境、生活、产业、人文、治理等各领域美丽城镇应用,实现应用场景和美好生活相得益彰,为美丽城镇插上整体智治的“翅膀”。二要扎实推进项目落地。加快既有项目的开工建设速度,对重点项目要减少审批步骤、压缩中间流程、给予政策保障,确保开工率、投资率和完成率达到预期。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争取储备项目,做好长远打算,统筹抓好要素保障,尤其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形成项目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三要优化产业设施配套。要坚持因镇施策,抓好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特别要以产业设施配套引导产业链延长。节点型城镇要科学谋篇布局,提前做好承接都市区产业溢出的软、硬件准备;商贸特色型城镇要重点加强市场、商贸、流通等服务设施的配套;工业特色型城镇要重点加强投融资、物流、研发、实验、培训等设施配套;农业特色型城镇要重点加强农业科研、农产品仓储物流、专业市场和农业技能培训等设施配套,着力以设施的差异化供给引领小城镇的差别化发展。例如,建德市寿昌镇通过打造“航空小镇”,吸引了中航工业、海航通航、恒大集团等投资商,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近200亿元,带动了产镇融合“质”的飞跃。 四、突出创新引领,加速迭代升级。一要加快攻破县城堡垒。要以县城美丽城镇创建为契机,分类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县向郊区新城转型、经济强县向区域节点城市转型、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转型,推进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市)高标准建设现代城市,加快把县城打造成高品质、高等级的县域综合服务中心。2021年,要全面抓好山区26县的县城创建工作,系统制定“一城一计划”,今年要按期推进6个已申报县城的创建工作,确保高质量。二要加快推动集群发展。强化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规则、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支持政策,努力实现发展水平的整体跃迁。尤其要强化组团式、特色化培育,遵循功能互补、整体联动的建设规律,发挥节点型城镇的带动效应,探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发展模式,实现资金集约化使用、项目互补性建设,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例如,下午大家即将考察的“安昌—瓜沥”美镇圈建设,属于典型的“1+1”强强联合模式。三要加快完善生活圈体系。坚持利民为本,推动现代化建设从城市向乡村延伸辐射,加强设施互联互通、服务普惠共享,全力打造功能复合、层级叠加、普惠便民的镇村生活圈体系。要以社区为主攻方向,整合提升文体、公用、商业、卫生、养老、幼托等各类设施配置,加快构建属地化、标准化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以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为目标,加快构建优质化、多元化的30分钟辖区生活圈,让生活圈“圈出”美丽城镇的幸福生活。 最后提出要多措并举抓保障,系统形成融合共进的创建格局: 一、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美丽城镇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着力解决美丽城镇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二、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三服务”“双联系”活动,开展“技术下乡”、设计帮扶等行动,不断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尤其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用好的导向选出优的城镇,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督导预警+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四维一体闭环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人抓、有落实。 三、强化理论研究。重点办好高峰论坛、理论研究等活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形成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同时要注重激发一线工作者的智慧能量,在最基层挖掘最普适的思想,形成具有“泥土味”的理论指导,出台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为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样本。 四、持续浓厚氛围。特别要注重宣传发动,积极做好正面引导、典型宣传,在讲好“小镇故事”、挖掘“小镇英雄”中,传递美丽城镇建设正能量,让“镇镇精彩”刷新“窗口成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