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多管齐下丰富美丽城镇内涵


发布时间: 2021-06-28 10:19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临安区以美丽城镇多元发展为目标,挖掘区域发展潜力,打造美镇圈,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实“里子”,同时综合利用区域内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扮靓“面子”,丰富全区美丽城镇层次。

一、差异化协同发展,聚集美丽城镇建设合力。双线推进,统筹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格局。一方面,根据各地实际,深挖本土特色资源,量身编制“一镇一方案”,制定特色发展方向。如河桥镇引进以腾讯动漫《狐妖小红娘》为核心的国漫数字化景区小镇项目,将“二次元”基因植入千年古镇,打造行浸式夜游乐园;太湖源镇在省级现代农业园的基础上,依托杨桥小微园区加快资金、人才、技术回流,打通竹笋全产业链,并利用竹子发展集群民宿“太湖源山居”,着力打造“竹乡市集、味道杨桥”新品牌;湍口镇挖掘、整合、提升红毛狮子非遗文化,开发湍口吉祥物、旅游衍生品及特色农产品包装,形成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温泉小镇IP。另一方面,以昌化镇为龙头引领辐射周边五镇,探索出美丽城镇集群发展(美镇圈)新模式。目前,昌化已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与其余5镇连接,打造具有交通集散、旅游购物、智慧服务等功能的旅游服务平台。此外,扩建昌化人民医院、新建骨伤科医院,提升医共体和中心镇的医疗供给保障能力,为周边村民提供共享医疗服务;迁建昌化一小、提升昌化一中、二中,改造颊口小学,加快建成教育共同体,满足周边乡镇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

二、旧工业迭代升级,增强全区产业发展动力。产业是撬动美丽城镇大发展的杠杆,该区高质量编制各镇街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工业功能区产业规划,融入互联网数字化元素,完善产业经济发展配套服务,夯实“产镇融合”发展基础。一是破立结合。开展“低散乱”整治,强势助推工业产业升级。如於潜镇依托工业功能区良好平台,实现企业“小升规”12家,规上企业增加率52.17%;推进实施企业重点项目、技改项目30余个;通过“亩均论英雄”评价结果运用,腾空土地40余亩。昌化镇通过“一核、一线、五分区”空间布局,以“云上白牛”为核心,串联“文、养、创、康、娱”五大功能,投资2.11亿元打造集电商平台、物流服务、数字农场为一体的农村电商创客区,打响“白牛电商”品牌。二是推动转型。带动产业实现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如高虹镇发挥光电产业资源丰富优势,实施“凤凰行动”“瞪羚计划”,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同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吸引晨阳无纺布、悉奥涂料等高成长型产业入驻,实现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增值6.1亿元。太阳镇作为临安五金产业聚集地,通过引进自动化锻压生产线、搭建“线上交流”“线下调研”平台,更新企业理念等方式加速产业转型,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五金行业总产值与同期相比增长8%。

三、老建筑以改代拆,激活文化持续发展潜力。将区内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整合,将区域内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加以保护,改造提升,打造成临安新地标。昌化镇国营8300厂创办于1969年,是临安现存规模最大的工业遗址。昌化着力打造集参观、研学、体验、产品推广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品牌项目,建成8300文化体验中心,包含网络直播、产品展示和咖啡休闲三大功能,搭建全域多元交流互动空间。高虹镇石门村内的传统建筑有上百年历史,占村庄建筑总面积55%,具有徽派建筑风格和江南民族居住功能。高虹镇对石门老街古建筑进行统一收购、修复,并结合当地革命红色印记和历史文化,改建成新四军纪念馆、书画馆、山货行、手工作坊等,形成以石门老街为中心的旅游业态。清凉峰镇现存的孝子祠建于明朝,通过修缮、改造和升级,与文化礼堂、农耕体验园等聚合,建成临安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目前已累计接待8万余人次,成为了临安美丽城镇国学文化金名片。(杭州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