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栅洁省长在全省新时代美丽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要 |
||||
|
||||
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把握我省美丽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城镇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深刻指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要“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城镇以及小城镇和新农村多层次推进”,并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亲自部署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培育中心镇和小城镇等工程,为我省城镇发展和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财办报送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其健康发展”。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同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相关,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建设好美丽乡村。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审视我省美丽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所处的基本方位,不断推动相关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显著成绩。美丽城镇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培育中心镇和小城镇等工作的集成深化。在全省1191个小城镇全面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2019年9月,省委、省政府进一步部署动员1010个美丽城镇建设,2020年全年总计实施美丽城镇建设项目1.54万个,克服了疫情不利影响,实现了工作良好开局,打造了首批110个省级样板。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开展5年来,突出“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有效路径。 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差距和短板。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城镇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我们理解,就是要使“小镇”这一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经济形态,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显现它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成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加快城乡协调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对标这“四个重要”,我省美丽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美丽城镇方面,主要是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劲,承接城市产业梯度转移、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省市县三级对美丽城镇建设“一镇一策”的政策保障还不够精准有力。特色小镇方面,主要是发展质量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小镇高端产业平台的定位还不够突出,也没有形成“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生态系统。 二、进一步明确美丽城镇建设的目标任务,打造统筹城乡的战略节点 建设美丽城镇,重点是通过集成推进“五美”建设,切实增强小城镇承接城市、辐射乡村的战略节点作用。要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统筹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美丽城镇省级样板达到600个左右;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丽城镇。 一要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完善美丽城镇建设规划,要注重“县域统筹、分类引导、整体设计”。县域统筹,就是落实五中全会的要求,在做强做优县城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等因素,推动形成“一城三五镇”的县域城镇化格局。分类引导,就是根据小城镇的不同定位,有针对性地推进美丽建设,不搞“千镇一面、整齐划一”。整体设计,就是小城镇风格要与周边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体风貌相协调,既个性鲜明、又注重整体平衡。 二要增添发展活力。产业是美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动山区加快发展,我部署在26县实施相关产业和富民的行动计划,通过外引项目、内挖潜力,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富民增收。要优化全域产业空间布局,决不重走“镇镇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也不能完全让乡镇自主选择产业项目,而要在县域乃至省域总体产业布局之下,根据小城镇原有的块状特色产业基础,统筹谋划产业资源配置,做足做好补强产业链、打通创新链、整合供应链的文章,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三要优化软硬环境。小城镇的美丽环境,要特别注重“改造”与“营造”相结合。改造是阶段性的,不能总是搞“大拆大建”,而要坚持通过几轮“微改造”,持续巩固环境整治成果。营造是长期的,既要按照“镇景融合”的理念打造美丽景观,也要按照“城乡一体”的标准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小城镇里里外外都美丽起来。同时,还要注重营造小城镇的文化软环境,做到以文兴镇、以文树人、以文惠民,打响小城镇文化品牌。 四要提升治理效能。基层社会治理,浙江是出经验的地方。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规范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功能,努力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要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城市大脑”向城镇延伸,根治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等“集镇病”,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切实保障公共安全,以老旧小区、出租屋、小微企业、建筑工地等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三、持之以恒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打造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端平台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将我省创建特色小镇的经验做法,以制度化形式向全国推广。要对标更高目标,更加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不断提升特色小镇建设质量,确保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一要强产业。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要始终坚持产业立镇,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更多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意设计等手段,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要强创新。创新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完善特色小镇创新功能,在省级小镇100%建成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要素,推动“院所—平台—企业”创新链条双向联动,做到既有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正向转化,又有“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的逆向攻关。还要着力构建符合小镇特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科技、人才、金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政府治理等各方面,让小镇创新“活”起来。 三要强改革。特色小镇的本质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都要优先实施;凡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事项,特色小镇都要先行一步,尤其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体制机制等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源要素使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对已经命名的特色小镇,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评价机制。 四要强辐射。充分发挥特色小镇高端要素集聚的优势,强化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创新创业小镇实现“孵化在特色小镇、溢出在周边地区”,推动数字经济小镇向实体企业输出数字技术,推动金融小镇为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让特色小镇真正成为科创大走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等省域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