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大港头镇“五措”并举 长效巩固美丽城镇创建成果 |
||||
|
||||
自成功创建新时代美丽城镇省级样板以来,莲都区大港头镇继续拉高标杆,不断提升巩固美丽城镇创建成果,努力打造“最美诗画小镇”,一幅具有大港头特色的美丽城镇画卷正徐徐展开。 谋机制,实现环境“常态美”。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将镇区划分为12个网格,班子成员担任网格长,实行责任包干,定期开展责任区块内环境卫生及城镇秩序整治工作。二是实行市场化保洁机制。委托专业保洁公司,实现镇区建成区范围市场化保洁。同时,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督查力度,做到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三是实行常态化维护机制。通过推行常态化巡查和网格员上报机制,及时安排人员对镇区内破损路面、损坏设施进行修复,确保群众正常出行。 抓业态,实现产业“绿富美”。一是丰富文化艺术内涵。依托航运文化、港埠文化、船帮文化、生态文化及“丽水巴比松”油画产业,在镇区路段及各背街小巷中设计相应主题艺术墙绘,充分彰显画乡元素、突出画乡特色,致力打造大港头镇文化创意休闲区。二是助推旅游民宿发展。镇区内公共基础配套及旅游配套设施的提升,进一步带动了民宿产业的发展,给小镇居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利益。以镇区两个村为例,目前共有民宿161家,总床位2967张,今年五一期间所有民宿入住率达90%以上。三是促进生态观念转化。在美丽城镇创建过程中,小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养成了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如主动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上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共建共享洁美家园。 显特色,塑造城镇“人文美”。一是坚持历史与人文传承包容。通过深入挖掘“瓯江船帮”“浙江省铁工厂”等历史印迹,先后采集文化要素单体文本230个,编排了丽水鼓词、鱼灯、提线木偶、处州乱弹等10个传统民俗艺术节目,全方位展示小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二是坚持风情与风貌一脉相承。在全面完成木制品行业整治的基础上,利用老厂房、老民居、老设施发展民宿、文创、旅游等产业;依照镇区历史风貌和景区色彩规划要求,先后完成江滨老街、渡南路、丽云路外立面改造项目;实施镇区杆线下地、雨污分流、入城口改造、景观节点打造、绿化美化提升等项目,极大提升了镇区风貌品质。三是坚持更新与重塑灵活运用。充分利用木制品行业整治腾退出的土地资源,通过政府投资、国企投资和招商引资等形式,对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同时,按照小镇发展布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产业园区,先后吸引开元曼居酒店、网红企业、云农业、影视公司等43家文旅业态的集中入驻。 树新风,实现人文“和谐美”。一是志愿服务“扬正气”。成立“画乡小荷”志愿服务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文明劝导、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爱心义诊、文创雅集等,传播文明种子,树立绿色新风。二是文化赋能“养文气”。深入挖掘“丽水巴比松”油画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畲族特色文化、千年港埠文化等人文资源,整合画乡水资源与高山山地资源,高标准谋划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小镇“红+绿”融合发展赋能。三是文化展演“攒人气”。依托小镇文化礼堂,每周固定六天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展演、文化走亲、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传播新思想、弘扬正能量,使文明新风“润物细无声”。 善创新,实现治理“融合美”。一是创新实现景镇智慧化融合管理。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系统、古堰画乡景区信息化系统、天网系统等,建成综合信息指挥室,基本实现镇区、景区监控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小镇安全系数。二是率先实现小镇管理“线上+线下”同步。不断加大软硬件基础提升力度,在全区乡镇中率先引入电子抓拍系统。结合镇行政执法中队每日巡查机制,全天候对“道乱占、摊乱摆、车乱停”等现象依法依规处置,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三是探索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载体建设创新。以古堰画乡小镇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构建古堰画乡特色小镇“大调解”新格局,涌现了“老同志帮帮团”“画乡义警—民宿联盟”“乡贤调解帮帮团”等社会组织,有效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旅游投诉的调解化解工作,确保群众身边小事、难事能及时解得到决。(丽水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