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三聚焦”描绘美丽城镇新画卷 |
||||
|
||||
嘉兴市以打造“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均衡富庶、生活和美”的美丽城镇为目标,聚焦美丽产业培育、区域协同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推动产业、人才资源下沉,强化公共服务向乡镇辐射延伸,高标准打造新时代长三角美丽城镇群。 一、聚焦聚力美丽产业培育,以美丽经济打好共同富裕底色 一是精准发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将乡镇作为特色产业聚集中心,推进产业资源城乡共享,带动经济发展。如桐乡市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产业集群,乌镇镇文旅产业享誉全国,其模式和资本在北京等地复制并取得成功;洲泉镇在化纤、橡胶、机电等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培育了新凤鸣、双箭、桐昆等行业领军企业,朝着千亿产业小镇迈进;濮院镇构建起镇村一体的产业分布式网络,成为全球毛衫产业链资源要素的“共享中枢”。 二是厚植特色,打造三产联动格局。完善乡镇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互联网+”资源优势,促进一二三产在城乡充分融合,激活美丽经济,带动创业就业。如广陈镇依托原有1000亩左右的工业园区,编制专项规划,重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装备等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加快构建镇区南侧的农业科技小镇,并以浙沪明月山塘3A级景区为核心向外辐射,串联沿路沿线50余家农旅主体,实现全域旅游开发,农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在9.5%以上的增速。 三是培育人才,推动产才融合发展。引进美丽城镇新人才,推动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乡镇,为美丽城镇建设注入新动能,形成“产才融合发展”的良好循环模式。如嘉兴科技城(大桥镇)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建立“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需求库,大量引进科研人才,助力南湖区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汇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迸发经济新活力。 二、聚焦聚力区域协调发展,以城乡融合彰显共同富裕本色 一是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打造诗画江南美丽城镇群。对标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全面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湿地公园和城市绿道颜值刷新、城市管网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智慧升级。如油车港镇银杏·天鹅湖生态文旅项目引种3万株银杏,建设环湖小火车、生态鹿场、原生态水乡民宿等特色项目,展现“水在城中,绿在城中”的迷人风景;澉浦镇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运营管理,成功创建省4A级景区镇,打造“人在画中走”的水墨澉浦。 二是优化品质民生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逐步完善城镇教育、医疗、商业、交通、文体、养老等资源配置,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海盐县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国样板;海宁市加快融杭交通同城化、推进全域公交一体化,构建美丽城镇“交通版图”;桐乡基本完成省、市级三甲医院托管下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起省、市、县、镇、村五位一体的分级诊疗体系。 三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文魅力。通过推进有机更新、历史文化遗址恢复,因地制宜保护城镇空间格局,重拾嘉禾历史记忆。如澉浦镇启动古镇保护修缮,濮院镇推动古镇有机更新,打造“高颜值、有品位、忆乡愁”的美丽城镇。同时,通过创建文化品牌、挖掘人文地标、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寄托。如西塘镇推出西塘汉服文化周、“恋恋西塘”诗歌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打造了独特的古镇情怀和记忆。此外,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现文化成果百姓共享。 三、聚焦聚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共治共享永葆共同富裕亮色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重心下移”的党群连心网格工作格局,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个主体活力,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新仓镇充用活村级队伍,科学引导党员干部做垂范,建立激励机制,发动群众积极投入清洁乡村、美丽庭院等活动,扎实推进城镇长效管理。 二是利用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的城镇治理模式,推进“城市大脑”向小城镇延伸。如湘家荡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深入探索“1355”社会治理新机制;西塘桥街道扎实推进智安小区建设和改造提升,形成房东自主管理、村(社区)自治管理、部门联动管理的基本格局;乌镇镇设立“云享乌镇”运营中心,深化网格化与联勤联动的治理模式,形成高效有序的智慧城镇治理体系。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亮点。许村镇建立“七号桥班列”工作机制,依托城乡公交车辆,实体化运作,统筹机关各部门服务资源,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月停靠一个站点,由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列车长,镇联村领导为副列车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轮值乘务员,开展便民服务。同时,同步向每个站点区域的群体收集民情民意,帮助村(社区)、企业及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建立流动问题解决服务窗口,缩短城镇服务最后一公里。(嘉兴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