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定海区破题老城“痼疾” 从内涝之城变身为海绵之城 |
||||
|
||||
定海是舟山市最早建设开发的区域,其城区空间紧密、老旧小区数量多、配套市政设施陈旧,早期建设的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较低,且中心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平原低洼,不发达的河网水系难以承受大量山丘急流来水,自古防洪排涝压力突出,台汛期久受“风雨潮”三碰头“锁城淹”之苦。近年来,定海把海绵城市作为促进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融合城市更新、五山水利、共同富裕等规划,采取高排蓄质效、高生态优化、低二次干预的“两高一低”模式进行系统化改造,在确保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水共治”基础上,实现了海绵城市共建共管、溢出效应共享共赢。截至目前,海绵设施调蓄容积为422.4万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28.55%提高到56.1%。 “直击病灶”精准治理实现祸水变活水 一是构建“远近结合”多维度发展规划。立足定海区建筑密度高、基础设施老旧、海绵化改造空间不足等制约因素,以算好“安全账”“民生账”“长远账”三本账为规划前提,将海绵城市建设高水平融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转变过去以土地供应直接换取城市建设的思路,严格实行城市开发绿线、蓝线管理办法,完善中心城区的街区、生态、水系和绿地格局,提质海绵城市规划管理;将海绵城市建设高标准融入“全域景区的人文品质城市”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周边山、水、岸、海自然本底,系统打造东海云廊生态带、海岛古城文化带、定海湾区滨海带的“大海绵”空间新格局;将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融入五年城市有机更新行动规划,在改造建设中系统置入海绵空间,有效避免二次开发、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公园绿地和文化景观,把人文关怀和民生服务延伸到城市每一个角落。 二是打造“排蓄结合”高弹性调度架构。以“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紧急排水或调度蓄水”为目标,投资9亿元实施“上拦、西调、中提升”为核心的五山水利工程,综合治理解决城市内涝和缺水等民生问题。“上拦”通过沿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等新建截洪沟拦截上游山体来水,引导洪水排入城区上游水库、直排入海或自然径流渗透,减少上游进城水量;“西调”于红卫、城北、虹桥三座水库之间新建2.6km联库隧洞实现“库库联通”将调蓄空间最大化,并配套建设城北水库提升泵站疏导北片山丘洪水,调蓄分洪进入虹桥大型水库;“中提升”则是城区中心则采取增设强排泵站、市政管网改造,特别是在分洪压力大的3条河道上游加设泵站、河底管网等手段提升出海行水能力,实现总排洪流量70.28立方米/秒,提升排水效率6倍以上;截洪沟建成9公里、在建5公里,拦蓄入库山丘面积约2平方公里,增加调蓄水量达530万方,相当于城区3个月的生活饮用水量。 三是拓展“渗滞结合”立体化排涝网络。以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统筹实施城中村(旧城)改造、古城“微改造”等扩大渗排体系覆盖面,从基础最薄弱、条件最脏乱差的区域开始“治一片成一片”,实现东南西北四大区域“并举式”提升。统筹老旧小区改造和低洼易涝点治理,如将西园新村、凉子墩新村等11个低洼小区作为首批试点,在优化管网布局、实施雨污分流基础上,结合打造下凹式绿地、口袋雨水公园、小区提升泵等提高其滞留和下渗能力,有效减轻管网排水压力。统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治理,在公园广场、交通干道、水系河道、小区绿化等建设采用生物滞留带、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等微型“海绵体”项目,以插针式、点状植入的方式推进,解决老城区内涝积水、散乱排污等问题。截至目前,累计更新改造旧城区域31个区块108万平方米,完成969幢老旧小区雨污管网改造;16条城区道路实行大口径雨水管网建设,累计敷设雨、污水管108公里、完成透水铺装5.5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12个。 “对症施策”强本固基实现安全变周全 一是植入“数字海绵”提升整体智治。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海绵城市智慧化建设和管理效能,着力建设防汛防台整体智治系统。汇集公安、城管、水利、资规等部门前端视频数据、水位仪等搭建定海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一网集成汛情监测、预警预报、信息调度、协同指挥等应用,一库纳入山塘水库、城区河道及低洼路段等内涝易发模块,实时更新水库蓄水、河道水位及潮位涨落情况并进行科学诊断,形成“一屏观全域、一云汇数据、一网管全城”闭环管理体系,从发现问题到现场处置平均时效提高了50%以上。同时,支持各层各级监控平台实时共享水库、河道、码头、避灾安置点等资源信息并开展在线协商,筑起一道“智慧防线”。如台风“灿都”来袭时,通过该指挥系统为排除险情争取响应时间累计达3小时以上。目前,更为完善的迭代系统已完成设计方案。 二是植入“细胞海绵”补齐民生短板。通过扩容城市绿化景观拓展民生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品质,把海绵城市建设渗透到每一项民生工程。在东海云廊绿道建设生态蓄水池、保护生态径流,实现观景和滞蓄有机融合;新改建定海公园等8座城市滞水公园,特别是定海湿地公园将原有的800方水体挖湖扩大至15000方,辅以植被设计、雨水花园、生态驳岸等提高其蓄水功能并增加公园景观效果,成为展现城市活力、绿色生态的民生样本。全面实施沿河花园式廊道建设,按照“一水一景”原则,沿河兴建特色亲水廊道、凉亭等凸显古色韵味,丰富植被打造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四季见花的城市绿化景观节点,并配备健身和娱乐设施,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休闲场地,目前已完成新河环城东路段、城东河小公园等8处沿河景观提升工程;还通过实施沿海湾“安澜”工程,高标准建设沿港西路“蓝色海湾”先行段,不断增强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 三是植入“空间海绵”统筹地下利用。立足定海城区可开发地面空间存量不多的资源条件,结合古城区域人口集聚度高、路面宽幅小导致交通阻滞现状,通过高质量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拓展城市承载能力,为群众呼声高、民生需求强的老城区提供更多雨水下渗通道。为更新难度最大的古城区域制定古城“微改造”行动计划,在古城区域全面推进危旧房改造、东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同时,谋划建设贯穿古城的双层地下通道,以上层行人、下层通洪的形式共同分享城市地下空间,并在地下通道中加入渗水、滞水、净水等设施形成“地下水银行”,建成后既可突破缓解该区域长期存在的交通拥堵“老大难”问题,又能大幅提高古城中心区域的防洪排涝和用水效能。另外,为避免大拆大建干预周边环境,如“中提升”河道泵站工程方案九易其稿,采用河道底下空间顶管技术建设压力涵管,把城市交通运营和生态破坏影响减少到最低。 “强筋壮骨”放大效应实现短板变样板 一是延伸生态“共富效应”。依托独具特色的海绵化改造激发一系列生态效应,以东海云廊生态带和商圈建设为引领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变“自然活水”为“发展活水”。将城区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和竹山依次串联,利用五山水利工程施工便道建设25公里东海云廊绿道,沿线分主题设计文化公园、观景平台及水系绿化景观等近50处,在山海之间形成“绿道绕五山、环抱定海湾”岛城休闲空间,通过举办神行定海山徒步大会、山地自行车越野等大型赛事,成为生态、景观、健身的生态绿道样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路、旅游路和共富路,全线贯通后预计每年可吸引市民游客400万人次,为沿线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机。目前,云廊周边10个城郊村以集体资产出租、产业开发等方式,加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区平均值的21%。 二是激发文化“共享效应”。注重保护定海千年海岛文化古城水系属性和原有生态环境,以“碧水穿城、绿水绕城”修复城市水循环水生态并涵养城市文化。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将水系注入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系统串联古井、古桥等古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古韵、赋予城市灵气。在东海云廊绿道植入“海韵”“海防”等海洋文化主题,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历史文化传承的“研学基地”。致力推进“美丽河湖”“品质河道”等治理工程,通过水岸同治、暗渠转明、去污剿劣等措施实现水畅、水净、水美,同步建设文化廊道、喷泉灯光等打造水文化。盐仓大河成为全省首批“最美家乡河”,治理成效被《中国水利报》等媒体争相报道;近年来相继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高含金量荣誉。 三是催生社会“共治效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探索“政府—社会—街道社区—市民”的多元共建模式,即以城西“未来社区”打造为样本,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绿色低碳等“九大场景”,东海云廊绿道周边房地产企业自发配建葆三公园、定海体育公园等公益项目提升居住品质。依托“村民议事亭”“大家来协商”等自治载体,经居民议事会、街道可行性调研后,将一批小型海绵工程建设作为“民生微实事”项目推进。同时,由城市啄木鸟、东海渔嫂、小哥联盟等志愿者队伍自发开展常态化监督,参与防汛防台“一路一策“一小区一策”志愿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落实到位。累计成立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22个,每年有500多个管网破漏、低洼淤积等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舟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