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市“注重”协同 助推高水平建设美丽城镇 |
||||
|
||||
玉环市始终按照“把初心使命写在城乡大地上”的要求,紧扣“五美”目标和“十个一”标志性工程,把打造“向美而生”的城镇新样本作为联城带乡的重要节点,积极推进美丽城镇创建工作,全力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谱写新时代美丽玉环新篇章。 注重远近衔接,特别是近期可实现、中期可启动、远期可谋划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提高玉环“美丽示范点”在浙江“重要窗口”中的成色。 一是因地施策出真招。为抢抓发展机遇,玉环市委全会作出《关于推进新时代美丽玉环建设的决定》,切实找准“三美并进”的基本路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更高标准、更强措施打响美丽城镇建设攻坚战。第一时间规划先行,全面梳理各乡镇(街道)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科学编制美丽城镇规划,针对不同创建类型,以“一镇一策一方案”为引领,按照都市节点型、特色型、一般型三种类型,明确近三年及2035年创建目标,分类分批实现美丽城镇创建。2021年,坎门街道、沙门镇已成功创建工业特色型省级样板。干江镇、鸡山乡已创建成一般型美丽城镇。 二是狠抓项目出硬招。用项目引领提升美丽城镇“含金量”,明确重大项目清单,按比例补助和以奖代补使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倾斜,坚持以“一事一议”方式重点扶持。2021年,共排摸出美丽城镇项目114个,计划总投资45.6548亿元。 三是奖励扶持出实招。各创建乡镇(街道)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并对照都市节点型、工业特色型和文旅特色型样板镇创建要求,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采取“先建后补”方式进行资金奖补和差异补助。如在都市节点型样板镇楚门,继续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增收分成、一定三年的一级财政体制”,三年为一周期,以乡镇财政收支实绩年平均数为基数,提供实效政策扶持。此外,针对美丽城镇创建中低效土地和拆后土地的利用,根据绿化种植、文体健身公园、健身步道等不同改造标准,给予一定金额的经费奖励等。 注重点面结合,做到从点状积累到重点突破、体系突破,最终推动玉环生态工作全面整体的提升,实现美丽玉环蓝图递进式升级。 一是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寻求立足点。立足城镇自身特色,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将传统工业家底做大做强,对三产服务业挖潜提质,依循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促进产镇深度融合,拉动传统产业换挡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楚门时尚家居小镇作为产业转型“助推器”,始终围绕以阀门卫浴和家具两大特色产业为基础,融合旅游、文化、社区、生态等功能,实现了“三生融合”“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2020年规上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分别增至876家、193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43.4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01.97亿元。 二是在新业态培育中寻求发力点。以城镇主导产业为基,依附产业优势和发展空间,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清港镇通过搬迁改造,重塑原有家具厂,在垟根村因地制宜落成“文旦花开”创意产业园,改善村居环境,新添文化气息,吸引影视、广告、文创、茶室、艺术体育类培训等公司入驻,促进文化创业体质升级。 三是在破立并举中寻求突破点。积极盘活存量,实现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集约利用,大刀阔斧推进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和小微企业园建设,打好“减量盘存”组合拳,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0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00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00亩以上,为城市发展腾出更多生长空间。 注重上下协同,结合美丽浙江、美丽台州等工作,做到纵向连接无断层,横向衔接无缝隙,多元展示美丽玉环。 一是做深环境整治的成果巩固提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基础上,通过打好“拆、改、用”组合拳,同步扫除“脏乱差”,将“无违建市”创建作为美丽城镇建设的坚实开局,拆出发展空间,改出美丽环境,持续深化城乡环境和功能提升,2021年以来共拆违10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做细山海元素的生态风貌规划。挖掘和提炼独具玉环特色的山海文化元素,乡镇(街道)之间相互借力、协同发展,争取形成以点带面、“五美”与共的全域美丽格局,以“两山”理论作为根本遵循,致力打造美丽城镇的海湾实践样板。鸡山乡围绕“休闲漫岛,海韵鸡山”的创建思路,同步推进七彩鸡山、东海鱼仓、渔韵风情等多个项目,“转身”成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和4A级景区镇,投资超百亿元的海山生态旅游岛、投资22.8亿元的慧心湾旅游度假村等项目正在提速落地。 三是做优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备完善。立足增强城镇功能的“牛鼻子”,项目化推进配套基础设施的“里子”建设。沿海高速公路、228国道疏港公路建成通车,内部道路框架连接、延伸,深入推动垃圾分类、“污水零直排”、公厕改造等工程完成,有效提升城镇承载力和宜居度。同时,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试点建设5G设施,为智慧城镇做好先期筹备,以美丽城镇建设为主体框架,积极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注重内外沟通,对内要突出亮点特色,出成果、出经验、出标杆,对外要多对标、多参与、多发声,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具备。 一是汇聚社会合力,优治理。依托“我爱我家”行动这一主要抓手和创新载体,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工作与美丽城镇建设充分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全民参与、上下联动,动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先后共组织相关活动2000多次,参与人数达7.6万余人次,极大激发共建共享的社会活力,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目前已连续4年居台州市年度考核优秀,所有乡镇(街道)的工作通过省、市验收,考核优秀率达70%以上。 二是凝聚文化内力,丰内涵。传承城镇的历史文脉,厚植文化底蕴,提升美丽城镇的文化辨识度。一方面,尊重群众情感,打造镇街品牌,擦亮城镇文化“金名片”,有序推进楚门老街、西青老街等微改造,同时对文化特色街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鼓励营建更多优质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培育人文情怀,树立文明新风,延续“记得住乡愁”的集体记忆,积极发挥郭口顺、高铭暄等先进榜样示范和文玲书院等文化地标作用。 三是拥聚人才引力,强支撑。打好城镇人才招引“组合拳”,深入实施“专才招引计划”,强化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人才引进,引导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为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提供最高500平方米的3年免租创业场所,或给予相应租金补贴,并对创业企业加强成长扶持,加大引进力度、扩大集聚效应,为美丽城镇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住房支持、社保服务、税收优惠、科研学术等全方位留才保障,“软件”“硬件”兼施,持续深化人才服务综合机构的改革创新,依托全省首家家具行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本地企业和青年提供科研攻关、创业孵化等服务,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玉环市美丽城镇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