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龙乡:推进一叶共富打造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发布时间: 2022-10-19 17:34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近年来,溪龙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捐苗帮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全域打造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总目标,高标准建设安吉白茶小镇,高品质提升白茶特色产业,高水平推进全域共同富裕,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白茶产业质效跃升,农旅融合跨越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真正用一片叶子富裕了百姓,用白茶产业带动了西部贫困地区更多百姓脱贫致富。

一、坚持强功能优品质,全域打造白茶小镇环境美。聚焦“全域美丽、精品精致、常态长效”标准,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提升美丽环境品质。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提升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设投入近亿元。全力推进乡域旅游环线道路改造提升,先后完成溪龙至黄杜等15条道路新建或改造,其中新建道路25.3公里,改造8.4公里,香山路获评2021年省级绿化美化精品道路、省级特色精品道路。完成集镇核心区块1.6公里天然气管道铺设,迁移2条主干道杆线,完成石家村区块市政(一期)改造,新增1座日处理500吨的污水处理终端。二是全力提升环境品质。启动实施总投资3.1亿元的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政府专项债项目,投入环境整治类资金约2.5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乡域河道水质、交接断面水质始终保持Ⅰ类。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百日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路长制,狠抓限药减肥、秸秆禁烧和卫生长效管理,严控违法建设、非法捕鱼、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三是全域打造美丽景区。加快推进农旅茶旅融合发展,谋划推进全域美丽大景区建设。大力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新建“一片叶子”茶饮空间、树下小白屋等网红打卡点。小镇客厅,安吉创意设计中心、DNA数码游民公社已投入使用,新丰田园水乡景区已建成运营。全力推进黄杜村国家4A级景区创建,成功创建省4A级景区镇,省A级景区村庄实现全覆盖。

二、坚持强民生优服务,全域绘就白茶小镇生活美。坚持“民生为基、保障为要、服务为先”原则,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一是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强化惠民领域投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两轮全县最高标准全民免费体检,全力以赴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全县领先。健全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建立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茶乡善行·一叶共富”基金,构建起大慈善助力大共富的协同体系。二是健全生活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石家村老旧居民区改造,完成老农贸市场改建,彻底改变旧居民点脏乱差环境。高标准迁建溪龙小学、幼儿园,大自然学校研学基地即将启动建设,未来还将引进子藤K12国际公学,全力高品质打造教育综合体。建有镇卫生院1座,拥有卫计人员18人,与县人民医院建立“医共体”,共享省县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开展每两年开展全县最高标准全民健康体检。高标准保护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马坎旧石器遗址,启动建设高品质的遗址公园,新建遗址科普展示馆。三是提升乐享生活品质。建成休闲公园绿地6处,高标准文化站1处,文化礼堂1处,农产品临时交易点1处,建成全县最大规模安吉白茶商业街。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总投资1500万元的后河村体育馆对全乡人民开放,设有1座标准篮球馆、2个标准羽毛球场地等室内文体健身设施,满足村民丰富多元的文化体育健身需求。

三、坚持强科技优融合,全域提升白茶小镇产业美。围绕“农业科技化、工业高端化、旅游品质化”思路,统筹三次产业融合提升,培育壮大美丽经济。一是持续推动现代农业蝶变跃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956亩,高效节水灌溉5000亩,水稻收割烘干自动化率达100%,高产攻关产量连续两年全县第一,打造10余个智能化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10多年负增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省级区域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2个。发展壮大安吉白茶产业,从首种第1棵茶苗到发展成近8亿产值特色农业产业,从试种第1亩茶园到建成2.2万亩高标准白茶园区,溪龙建立起了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产业链,真正将一片叶子打造成一个富民的大产业。持续推进白茶产业质效跃升,与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在科学种植、病虫防治、精深加工和特色营销上推进科技赋能。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持续推动白茶炒制自动化升级,机械化生产实现全覆盖。开展白茶“一脑两平台”试点,推行“数字茶园证”、“安吉白茶溯源码”和“肥药两制”,新增“茶园管家”入库茶园3500亩,登记茶企从566家增加至1121家,SC认证从43家增至82家,拥有省市级著名商标20个,省市级龙头企业7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2个。投资15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规范化白茶青叶交易市场,建成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溪龙白茶街,入驻商铺230户。五年来白茶年产值从2.36亿元增加到7.7亿元,产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县2个百分点以上,用全县1/8的白茶种植面积实现了全县1/4的白茶产值,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49万元增长至4.6万元,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二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提升。深入推进企业稳进提质专项行动,打造集绿色家居、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的绿色工业园区,2021年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1.2亿元,万昌家具入选省第三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加快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低散乱”企业8家,升级改造落后产能企业6家,建成绿色家居配套产业小微园,共引进项目11个,其中“大好高”项目4个。引进高端人才5人、大学生和各类人才1800余人,新增大学生创业500名。三是全力推进茶旅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高端家庭农场,培育观光旅游、亲子研学、农事体验、户外露营等业态,加快实现农旅融合、茶旅融合。全力打造黄杜4A级景区,万亩白茶园已成为长三角旅游重要目的地,是献礼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大运之河》、电视剧《如意》等影视剧主要拍摄地之一。2019年携手上海爱家集团投资60亿元,全力打造白茶之乡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示范区的第一批子项目小镇客厅、“两馆一厅”、“一叶公园”、“一片叶子”茶饮空间、树下小白屋、DNA数字游民公社已建成运营并成为网红打卡地,年吸引游客18万人以上;星艺坊、星天地、大自然学校、达芬奇花园正在建设中。以新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后河亮点农庄为代表的㘰区乡村休闲业态也初具雏形,西苕溪绿水经济带正在谋划启动中,由点到线成面的茶旅农旅融合特色景区正在逐渐形成规模。

四、坚持强特色优传承,全域绽放白茶小镇人文美。突出“全景式挖掘、品牌化打造、系统化传承”导向,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大力培育美丽文化。一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全力做强做美白茶文化,建成仙子广场等白茶主题公园,新建白茶街等主题文化街区,打造香山路等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坚持每年举办白茶开采节,组织白茶炒制大赛,持续开展白茶文化宣教活动,依托溪龙小学、溪龙茶青联盟、“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等平台,让白茶文化走进课堂、走入青年、走向全国。二是全力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传统舞蹈“犟驴子”入选省级非遗;“立体竹编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扎实开展非遗等文化展示活动,全面推进传特色文化承教育,打造市级非遗传承人陈达有工作室,推动非遗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三是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一站五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实践阵地实现全域覆盖。举办非遗闹元宵、美丽乡村嘉年华、新丰玩水节等文化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文艺下乡”、“农村电影点播”等活动,下沉文明实践优质资源,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创设“浙江有礼”子品牌“茶香邨美、美在安吉”,组建乡域各类志愿者队伍7支500余人,打造“黄杜夕阳红”垃圾志愿分类小队、“爱心茶岗亭”等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项目,精准服务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共富帮扶等中心工作。

五、坚持强创新优保障,全域彰显白茶小镇治理美。着眼“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四治融合”路径,创新构建基层善治体系,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创新打造“红壤绿叶”党建品牌。深入实施“双创双全”组织力提升工程,成功创建市级党建先锋示范村3个,获评县整乡提升示范乡镇党委。深入推进党建助力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杜鹃苗帮扶作出重要指示,三年累计向三省五县捐赠茶苗2240万株,覆盖受益贫困人口2064户6661人,黄杜村党总支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盛阿伟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钱义荣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持续深化帮扶工作时代内涵,成立“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二是创新构建“三治融合”善治体系。深化“一中心、四平台”基础建设,以“平安溪龙”“三无乡镇”创建为抓手,实现平安村、“三无村”的全覆盖,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查处整治各类安全隐患近2万处。健全各村《村规民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荣获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打响“平安家园卫队”品牌。加大交通、消防、食品、药品、企业安全生产、校车监管等重点领域排查和整治力度,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三项指标实现零增长,“两率六感”和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三是创新推进“五村联营”共富模式。探索实施“入股联营+飞地抱团”经营模式,全力盘活村级潜在资源,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创新五村共富发展机制,推动成立五村联营强村公司,通过承接工程、飞地物业、闲置资源盘活等方式,2021年五村入股联营成立的强村公司实现经营收益220万元以上,村均经营性收入增长到136万元。(湖州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