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宁波市以“匠心”雕琢高质量城乡品质


发布时间: 2022-10-21 09:02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城市建设,精在品质,惠在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城市建设紧扣“两个先行”目标,按照“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空间布局,以全域视角、系统思维和最高标准塑造整体大美、细节精致的新形象,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新风貌,涵养东方神韵与国际风范交相辉映的城市气质,取得了显著成效。

奋楫笃行、乘势而上。眼下,宁波建设者以工匠精神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用绣花功夫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为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扛起使命担当。

加速拓展城市路网 优化提升发展格局

城市道路是一座城市的骨架和动脉,承载着城市的运行与发展。构建内畅外联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是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整体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支撑和重要驱动。

过去十年,宁波的城市空间格局从“一核多心”向“多核多组团”转变发展,给城市道路网络,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建设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路网成为一批批宁波建设者接续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双快”交通体系,强化城市发展“主骨架”,打造区域联系“大通道”,中心城区辐射力和承载力持续增强,县城功能和品质同步提升,全市“建设一盘棋”和市六区城建计划统筹格局基本形成,“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发展战略全面确立,宁波城市发展正由“拥江发展”加速迈向“全域统筹”。宁波累计建成城市快速路129公里,运行城市轨道里程183公里,双快交通系统实现闭环成网。着力打通跨江交通瓶颈,先后建成三官堂大桥、新典桥等过江桥梁7座,过江通道累计已达30个,新改建主次干道347公里,总里程达6038公里,干支路网持续完善,中心城区1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90%。启动推进“净空”行动,大力建设地下管网,推动市区电力、通信等架空线路下地入廊,先后实施地下管廊项目13个、总里程68公里,已建成通途路(世纪大道—东外环)等管廊38公里。

精心打造宜居之城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过去十年,是宁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十年。宁波逐步构建起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新市民住房保障改革入选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并在全省率先将符合条件一线环卫工人全部纳入住房保障。去年,宁波全面启动“甬有安居”行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完成首批2.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筹建任务,成功出让全省首宗7.4公顷共有产权住房用地,并结合国家住房租赁市场试点,拨付奖补资金17.1亿元,筹集租赁住房15万套(间),总量居第二批试点城市首位,其中4.8万套(间)房源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老旧小区改造事关千家万户。自2017年成功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以来,宁波已有450个老小区实现了旧貌换新,共涉及建筑面积约2514.4万平方米,近26.5万户居民受益。四年多来,宁波在优化顶层设计、发挥基层作用、坚持共同缔造、整合改造内容、着力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宁波模式,并逐步走向全国,争当老旧小区改造的“排头兵”和“模范生”。

未来社区建设,则是老旧小区的再一次“飞跃”。当前,以“建机制、建场景、建幸福”为宗旨的未来社区,正如火如荼创建中,宁波前五批77个省级未来社区项目全力全速推进,55个项目申报第六批创建名单,数量位居全省第二,鄞州和丰、镇海总浦桥等未来社区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全省未来社区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宁波经验”和“宁波样板”。宁波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1.29万户,货币安置及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7.32万套,房屋征收总体签约搬迁率达98.8%,“阳光征收”品牌入选法治浙江重要窗口100例之一。

宁波物业服务行业发展不断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物业服务企业500余家,物业服务从业人员8万余人。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物业服务项目现有3600多个,从原来单一的住宅小区覆盖到办公大楼、商场、医院、学校、工厂等,物业管理面积达3.5亿平方米,全市物业服务经营总额100多亿元。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对物业管理范围、业主自治规范、小区事务处理等作出了新的调整,为精细化物业管理增添新的法治抓手。

十年间,宁波持续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形式、新业态,实现建筑行业从粗放型向高质量转变。2012年至2021年,全市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6504.1亿元,年均增长7.43%,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159.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达5.4%。

十年间,宁波坚决贯彻国家和省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扩大房地产投资的同时,做好房地产领域研判分析和风险防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进提质。过去十年,宁波公积金制度保障规模不断扩大,从2012年12月的实缴职工75.30万人增长至2022年8月的165.79万人,全市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2297.37亿元。

匠心细琢城乡风貌 大笔绘就美丽画卷

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善,人居环境治理卓有成效,城乡经济发展后劲十足。自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甬城大地正徐徐展开一幅水墨丹青,描绘着“重要窗口”建设中亮丽的“宁波风景”。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五美”目标,宁波持续推进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共有106个乡镇纳入创建范畴,涉及1800多个项目、1400多亿投资额。截至目前,宁波“五美”建设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列,28个城镇荣获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36个城镇成为美丽城镇达标城镇。今年是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工作的收官之年,宁波力争完成年度33个省级样板创建镇、10个达标创建镇以及2个美丽城镇集群的建设任务,三年累计完成40个以上省级样板乡镇创建、106个乡镇全面达标的总体目标。

十年间,宁波先后入选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国家城市体检样板城市。加快老城复兴新活力,推动新区绽放新气象,“精致宁波、品质之城”实现美丽蝶变。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三江六岸”高品质滨江休闲空间持续提质扩容。全市公园绿地面积达7486.04公顷,人均14.58平方米。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全市建成海绵城市达160平方公里。

“开门见绿,出门有道”如今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的新风尚。十年间,宁波城乡绿道从无到有、从点到网,初步成形“沿山、沿江、沿湖、沿海”绿道格局,建成里程约2000公里。三江六岸核心区滨江绿道、东钱湖环湖绿道、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绿道和姚江北岸滨水绿道先后入选“浙江最美绿道”。

十年间,宁波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快,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202个,其中海曙区章水镇李家坑村等6个村庄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安居示范村”创建,创建农村“安居示范村”1277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圆满收官,112个乡镇(街道)全部通过考核验收,39个乡镇(街道)获评省级样板。根据计划,到2022年底,宁波将全面推进首批22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建成8个以上省级风貌样板区,建成3个以上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风貌样板区。目前,已有7个风貌样板区通过省级验收,计划至2025年底,累计建成城乡风貌样板区102个左右。

宁波将继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建设成为空间布局更合理、要素配置更集约、城市功能更发达、基础设施更完备、生态环境更优美的创新创业之城、品质宜居之城、国际港口名城。(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