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以“公园+”理念 建设口袋公园放大民生获得效应


发布时间: 2022-11-01 11:51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推窗可见绿、出门即进园,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美好期待。我市以口袋公园为切入口,在道路、建筑之间见缝插绿,将城市边角地打造成市民后花园,成为群众休憩、交流、娱乐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市将口袋公园建设改造列入民生实事工程,截至目前,25个口袋公园全部提前完成,自2018年以来建成103个,达到5年建百园、500米见花园的初步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公园+”建设为突破,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突出绿色生态,放大建设效应,提升人、城、境、业的融合度,精心打造“公园+”的多彩天地,打造更多城市绽放地带,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共同绘制“增绿共享、添彩共富”美好生活新图景。主要做法如下:

树立“公园+城市”理念打造天然小氧吧,将绿生态植入都市品质圈

近年来,在供地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顺势而为设计、因地制宜建设,不断深挖潜力,把成片建绿与见缝插绿相结合,拓展绿地建设途径。充分利用城市废弃地、边角地等空间见缝插绿,提高绿色社会发展的和谐值,着力夯实宜居生态底板。

一是坚持生态为要,注重植物造景。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强调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丰富,以乡土植物、适生植物为主,合理配植乔灌地被,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如近年新建改建的江北庆云公园、奉化洪郎潭三期公园、高新区大家中心等口袋公园,以植物为主要特色进行打造,物种多样、季相丰富、景观优美。

二是坚持设计为先,注重艺术造形。突出人文艺术内涵和地域风貌特色,有机融合历史、文化、艺术、时代特征,因地制宜地确定设计主题。如鄞州鹂西走廊项目,利用铁路沿线的边角地,邀请艺术团队全程参与,使用铁轨枕木搭建“绿火车”景观,设计一里香等“鹂西十景”,打造客堂间等“鹂园五胜”,区域特色浓郁,凸显城市风貌。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集约造园。突破公园绿地建设的面积门槛,推进400平方米以下微型花园建设,让更多绿地见缝插针地出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补充强化公园绿地的就近服务和覆盖水平。如鄞州道士堰、镇海一鉴池、慈溪徐福转角园等,以小而精巧的花园设计、层次丰富的植物配置、休闲座椅及廊架等设施,为市民营造美观、舒适、便捷的游憩空间。

树立“公园+社区”理念打造市民后乐园,将绿空间融入百姓生活圈

立足口袋公园建设,强化公园绿地功能的综合性,加强和文化、体育及各类配套服务功能、公共活动的融合,推出“公园+娱乐互动”“公园+文化记忆”“公园+学习教育”“公园+康养健身”等组合,将社区功能融入到公园中,将公园建在百姓贴身边,让绿地走进城市慢生活。

一是搭配“公园+项目”的组合,完善社区服务力。重塑场地空间,并添置适老化、适儿化健身休闲设施,目前全市口袋公园基本实现康养服务及便民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其中,海曙爱菊公园、奉化长岭公园成为周边儿童休闲娱乐、学习互动的网红打卡地;海曙保利天悦极限体育公园依托公园场景,结合公园与运动,融合大众与专业,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并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运动场地;宁海泊水塘公园以唤醒城市记忆为主题,让市民“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

二是挖掘“公园+文化”的内涵,形成品牌影响力。利用标识设计、形象设计等手段,深入挖掘城市特色,重构城市记忆,建立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的IP,以串联不同主题、不同内涵、不同特色的口袋公园。如镇海“悦想花开”街区公园在城市原有IP“骆驼侠”的基础上,推出爱花的列车长形象的骆驼,提高人民群众的理念认知。

三是探索“公园+科技”的模式,提高创新驱动力。利用装置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科技赋能,打造特色化公园景观。慈溪西门公园、明州路公园安装智能健身器材,可将健身指标讯息实时与手机互联互通,为百姓提供富有体验感的交互空间。

树立“公园+公益”理念打造共治实践地,将绿意识导入社会共富圈

深化社会共建共享,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口袋公园建设管理的可持续性,推动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的品质提升,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管理理念。

一是注重集思广益,推进身边公园“一起建”。在口袋公园选址、规划建设之初,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充分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联合市资规局开展口袋公园设计方案征集活动,通过“市民点、我们建”“百姓评、我们改”,广泛征集口袋公园点位,组织开展口袋公园设计分享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口袋公园的设计、改造和建设,把口袋公园建成大家满意的公共空间。

二是注重凝聚群智,探索门口公园“一起管”。在口袋公园日常管理维护上,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居民广泛参与,探索推行口袋公园园主制、城管义工志愿服务等管理模式,激发和提升了爱绿护绿、爱园护园的责任意识。

三是注重宣传教育,实行公园事务“一起做”。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组织义务植树、绿地认养认管,开展“童心绘园”、“我是公园设计师”等社区活动,让居民主动去珍爱城市留白空间,增强居民共建干净整洁公共环境的责任感,推进口袋公园管护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管理局面。

口袋公园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市民获得感的有益探索,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尝试缩影。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适地适绿,突出特色、注重管养,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改造,着力优化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放大民生获得效应,让城市“小改变”成为群众的“大幸福”,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