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3+3+3”模式有效推进校园垃圾源头减量 |
||||
|
||||
将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将教育内容与无废学校创建相结合。海曙区通过“建立三化机制、推行三个结合、拓展三类渠道”的“3+3+3”模式,不断引导青少年当好垃圾分类新时尚宣传的“小喇叭”,不断推进校园垃圾的源头减量。 全域化覆盖之下,建立会议召开定期化、考核评比常态化、教育宣传制度化的“三化机制” 面向广大教师,做到垃圾分类意识培养与日常培训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切实将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纳入教师学分培训与日常学习范畴,通过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文明办公室评比、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教学案例评比、课题研究等举措,全面引导广大教师以身作则、全员参与。面向广大学生,做到与课程、德育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将垃圾分类习惯纳入《海曙区中小学品格教育指导纲要》,成为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在每年组织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基础之上,积极搭建校园垃圾分类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组织开展区校园垃圾分类工作论坛,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辟厨余堆肥区,把“垃圾分类与处理(堆肥)”STEAM课程纳入学校的拓展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厨余垃圾变黑黄金的秘密。首创编印海曙区校园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填补了校园常见垃圾分类指导领域的空白,具有实用意义。 全员化参与之下,推行场地与队伍结合、督导与志愿结合、教育与实践结合的“三个结合” 设立校内督导岗,吸纳师生、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同时,加强校外督导,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并实行跟踪整改。很多学校融合了自身文化元素形成了特色做法,如南雅音乐幼儿园成立了“无废学校”护卫队。华天小学、新芝幼儿园等多所学校积极推行源头减量。家校协同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如莲桥第幼儿园规定每月30日为废旧物回收日,组织幼儿将家中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进行分类回收;翠柏幼儿园固定每周五为可回收物公益日,将回收所得款项全部捐给西门街道翠中社区爱心基金会。进一步通过家校互动、校社联动模式,不断延伸垃圾分类教育阵地,积极构建“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区”的良好氛围。通过“布置垃圾分类家庭实践作业”“为家长垃圾分类打分”“收集家长垃圾分类照片”等日常实践活动,使更多的家庭拥有垃圾分类意识和实践技能。 生活化延伸之下,拓展学校渠道重在教育、社区渠道重在参与、家庭渠道重在培育的“三类渠道” 学校通过主题教育月、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动手制作等形式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例如宁波市范桂馥小学大队委员候选人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走出校门,来到学校所在的白云庄社区之中,宣传无废理念,将绿色进行到底。宁波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化身“小小环保宣传员”向家长们宣传低碳生活小妙招,并发放节能倡议书,向各位家长们发出“绿色低碳生活”的号召。孙文英小学的同学们集思广益,将各种废旧东西收集起来,经过巧手改造,变成了装点校园的艺术品。广济中心小学推广绿色校园课程,让学生加深对垃圾危害、分类知识的记忆。段塘学校利用唱歌、小品、相声等形式对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系列教育等。又如垃圾分类主题国旗下演讲、垃圾分类绘本阅读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都充分体现了学校作为德育载体的先行作用。今年刚被评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工作重点单位的宁波市海曙区中心小学西校区自编并出版发行垃圾分类教育读本《红领巾在行动》,开展“零碳校园STEAM”项目化学习,开辟校内“智慧生态园”,引进“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和校园厨余垃圾堆肥系统,通过“小手牵大手”联动模式参与社会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逐步形成以绿色教育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育人新格局,成为推进校园垃圾的“领头雁”。(宁波市海曙区垃圾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