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聚焦农文旅融合 探索山区“共富工坊”实践 |
||||
|
||||
自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以展现“整体大美、松阳气质”为工作导向,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工作目标,为破解乡村发展缺项目、传统行业难传承、农村人才留不住等难题,松阳县立足特色产业、传统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探索构建农文旅融合“共富工坊”新模式。截至目前,建成山区“共富工坊”44家,其中农文旅融合工坊37家。 一、政策资源“沉下去”,共富工坊“建起来”。依托资源统筹建。围绕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村民增收致富、有利于新型业态培育、有利于乡村治理推进的“四个有利于”原则,松阳县委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乡镇、村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农村大会堂、党群中心等闲置资源,开展乡村工坊(生态博物馆)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24家乡村工坊(生态博物馆),为打造“共富工坊”奠定了良好基础。产业带动精准建。结合松阳香茶、香榧、香菇等特色产业,按照区域相近、产业相同原则,通过党建联盟,精准匹配村级资源和企业需求,引导村集体和企业合作开展“共富工坊”项目建设。目前通过村企合作,已建成14家集加工、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型“共富工坊”。文化传承特色建。将建设“共富工坊”与保护传统村落、继承农耕文化、乡愁记忆有机结合,探索非遗保护和利用,推进“乡土文化、空间环境、产业经济”一体发展,目前已系统修复农耕馆、松香坊、油茶坊等15家传统村落型“共富工坊”,建成造纸、契约、剪纸等8家特色文化型“共富工坊”。 二、多元要素“融进去”,业态植入“活起来”。混合所有制盘活工坊。针对“共富工坊”性质多样、规模大小不一、管理使用单位不同等具体情况,创新民营企业、青年创客、村集体等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各方主体做优做强“共富工坊”的积极性,实现从“单兵作战到体系支撑”的转变。比如,大东坝镇豆腐工坊采取“政府引导+集体参与+民营企业投资+村民入股”的模式,松香工坊则采取竹源乡政府、松香商会、小竹溪村委三方共同管理的模式。融合农文旅用活工坊。结合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和加工技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植入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以农塑文、以文兴旅,将工坊打造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的转变。如,古市镇将破旧的养蚕房进行改造提升为蚕桑工坊,与浙江乐活公司合作,目前已建成可观光、游览、研学、养蚕的农业休闲综合体,带动周边80余农户种植桑葚200余亩。集聚新农人激活工坊。通过“市场投资+电商运作+流量带货”模式,引导4个电商园38家直播团队入驻“共富工坊”,培育蜂蜜达人麻功佐、茶叶新锐陈凌杰等一批“新农人”进行直播带货,推动工坊实现从“线下卖到线上卖”的转变。如2022年“618”活动期间,松阳电商行业党建联盟组织100余名“新农人”带货主播在“共富工坊”开展“亲松购”活动,当日农产品销售额达512万元。 三、壮大产业“走出去”,引领农村“富起来”。实现村民“共同富”。通过“共富工坊”建设,改变传统小作坊脏乱差、低小散的格局,壮大了农产品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如樟溪乡“红糖工坊”红糖产品通过融入特色文创元素,古法红糖的价格从起初每斤8元涨到每斤25元。截至目前,全县参与“共富工坊”建设企业39家、村集体37个,带动600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年人均增收1.8万元。推动村社“集体富”。通过“共富工坊”建设,引导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工坊产业向旅游、教育、康养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有效促进村集体增益,实现“一个工坊带富一个村”。如大东坝镇豆腐工坊项目,2021年向村集体分红20万元,村合作社收益达35万元;古市镇茶叶工坊项目,向村集体发放土地收益300万元。村企合作“抱团富”。通过深化村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红糖工坊”“豆腐工坊”“蚕桑工坊”等成为网红研学打卡点,为企业增产增效打开了渠道。如,绿茗峰茶叶有限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在新兴镇中心产茶区建设集茶叶加工、电商直播、研学体验等一体的茶叶工坊,撬动提高茶叶附加值,2021年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同比增长31%。(丽水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