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构建城管执法协同指挥系统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
||||
|
||||
2022年以来,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托市智联网和城市治理系统,在全市推广使用台州市“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协同指挥系统,通过数字赋能城市管理,有效破解执法任务重、人手少等问题,打造“全市统筹、全面感知、全时响应、全程协办”城市智慧化治理新格局,实现管人管事双提升。目前,该市问题发现效率较人工巡查提升了6倍,重点区域违法行为发生率下降逾90%,连续5年被评为省智慧城管工作先进集体。 科技赋能,下好装备“先手棋” 一是智能巡查,助力问题感知。转变日常工作机制,在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安装智能监控,整合市域范围公安、移动等智能感知资源,依托AI视觉算法,预警越店经营、流动摊贩、机动车违停等违法行为,实现街面管控由无序巡查向精准管控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共安装智能监控1466处,通过数据分析,完成城市管理人员、事件的科学配置,同期人工巡查工作量减少60%。 二是全程记录,改善执法舆情。为一线队员配备4G单兵执法记录仪454个、车载云台60套,在日常动态监管中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及归档保存,打造闭环的执法证据保存链,确保整个执法过程可留痕可追溯可还原,切实保护执法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储存20TB视频档案,调用抽查执法过程记录120余次。 三是高空巡查,提升执法效率。利用无人机打破空间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对流动摊贩、违法建设、机动车违停等城市管理顽疾进行远程巡查、取证和喊话提醒,通过与指挥中心实时连接,构建“立体巡检+空中执法”新模式,推动执法更加精准、高效。今年以来,出动无人机远程巡查150余次,执法取证和喊话提醒60余次,提升非现场执法效率。 破除壁垒,出好智管“组合拳” 一是摸底建库,增亮物联“底色”。完成市域51类城市基础部件、98类城市管理行业以及14类各(县、市)区城市运行基础数据普查和管理单位确权,并与部件位置万米网格建立关联,建立城市部件物联网数据库,实现城市部件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截至目前,城市治理系统问题部件派单平均时长从2天缩减至3小时,转派效率提升20倍。 二是齐心协力,打通信息“孤岛”。明确41个专业部门相应责任及9个县市区和台州湾新区的共性责任,将全市60个中心镇,320余个单位纳为城市治理系统的协同处置单位,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体系,城市问题通过联动协同平台跨部门、跨层级快速流转,大幅提升问题处置效率。截至目前,已流转各类城市问题案件22万余件,形成“简单问题5分钟处理、复杂问题1小时办结、疑难问题1小时响应”的快速处置链。 三是精准研判,找出市容“病灶”。强化源头治理,针对城市管理难点、痛点问题进行“大数据研判”,对问题的发生频率、时间节点、重点区域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找准问题出现的规律和趋势,及时精准地把高发疑难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椒江为例,通过大数据研判梳理出10处共享单车乱停放高发点位,在点位周边设置电子围栏,实时上报问题并跟进管理,管控效率提升明显。 厘清权责,夯实队伍“基本盘” 一是网格定人,耕好“责任田”。依托城市治理系统,多渠道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下沉一线,选优配强各条线街区负责人与网格绑定,明确职责任务,做到上下联动、无缝衔接、责任到人。目前,全市划定18087个最小单元网格,街长绑定率100%。相较传统模式,执法队员变推诿扯皮为认真履职,变无目的巡查为精准执法,队员履职能力提升了3倍,事件处置效率提升了6倍。 二是统筹资源,建好“调度室”。各县市区均设置一个独立协同指挥调度室,调配50余平方米公配物业作为调度办公用房,配设LED大屏、喊话器等装备,实时显示重要路段的智联网视频监控,由各中队负责人任指挥长,佐以技术人员和值班人员,形成快捷、高效、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整体应急处置速度从原来平均5小时发现-处置提升到30分钟。 三是奖惩分明,用好“指挥棒”。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根据工作岗位特点和工作难度,科学设置工作量系数,通过现场暗访和大数据统计,开展周督查、月通报、季约谈、年考核,以“追究责任”倒逼“履职履责”,提升工作积极性。截至目前,共下发考核通报2次,开展9次城市市容市貌管控成效暗访评价和3次专项督查,整改问题3591件,落实相关奖励,对排名靠后地区进行约谈督改。(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