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统筹推进“五美”建设,用心擘画美丽共富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2-11-21 15:22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自美丽城镇创建以来,南湖区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姿态统筹推进“五美”建设为目标,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舒适便捷生活圈。近年来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人民安居乐业环境日益显现。2020年,在所有城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七星街道完成创建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凤桥镇、新丰镇达到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美丽城镇基本要求。2021年,大桥镇完成创建“都市节点型”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在注重点位出彩的同时,坚定扛起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全面实施五大行动,统筹推进“五美”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打造具有浓厚“红船情”、“嘉兴味”、“南湖韵”的城镇新格局,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创建亮点。

一、因势而谋,深化文旅融合

一是自然禀赋铺就良好生态底色。坚持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城市绿肺”、展现“城在园中、园在绿中、绿在田中”。美丽的湘家荡,拥有万亩水域、万亩森林、万亩良田,这些自然禀赋为其发展铺就了良好的生态底色。在美丽城镇创建过程中,通过文商旅的结合,投资1.5亿元,推动景区景观风貌的提档升级,完善绿道体系、新建骑行环线、增设景观桥梁,提高景区的可玩性和可赏性,积极打造景区化城镇;此外,还通过建设湘家荡城市空间规划展示馆,展示七星历史文化、通过老街区、老建筑、老厂房,讲好历史故事,既延续了传统文化,又打造集商务洽谈、形象展示的新地标。二是风景秀丽推动文旅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五色田园”、做强“网红村”,统筹推进区镇村三级联动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丰镇竹林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热潮,红色精品线、亲子游玩线、走读研学线等旅游线路受到周边游客欢迎。在此次创建过程中,新丰镇着力推动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竹林3A级景区村庄,推广红色旅游线路;创建民丰村3A级景区村庄,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设施;深入推进“生态新丰·五色田园”美丽乡村项目,全镇颜值得到了更进一步提升。三是江南文明创新崇德尚文之城。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串连成线,建成文化新地标。大桥镇围绕着“江南文明之源、创新活力之城”的定位,按照 “一心、三线、四片、六园”总体布局,大力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在保护历史遗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美丽城镇,崇德尚文”为韵,展示大桥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发展大桥人文特色,通过一条条文旅线路,让游客一起来感受大桥美丽城镇雅致的人文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已建成胥山遗址公园、南河浜遗址展示馆、黄亚洲影视文化园、松涛阁、胥山草堂、龙虾湾等文化地标,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厚植文化根基。

二、顺势而为,优化产城融合

一是抢抓产业发展机遇。把握得天独厚的生态和空间优势,坚持“科创区+风景区”双轮驱动,筑巢引凤、招贤若渴,锚定世界一流科创湖区和全球顶级制造业承载地的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脚步铿锵前行。二是激活乡村振兴元素。专注桃产业、葡萄产业,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并积极向优质水稻、葡萄、西甜瓜、蔬菜、小龙虾、蜗牛等集约、生态产业转变。经济上稳中求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9.9亿元,同比增长8.8%;居民生活更加富足,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792元和42830元。三是优化创新产业布局。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两创中心企业园建设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9.5亿元,增长13.8%。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三、因势利导,实现三治融合

一是首探智慧城镇。通过“智慧大脑”管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向全省首个智慧城镇建设不断迈进。区域社区通过线上“微嘉园”平台进行政策宣传、报事议事、分级分类处理等,完善社区微治理。区域内社区建立智慧小区管控系统,加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创新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保留小城镇长效管控机制的基础上抓创新、抓升级,探索出一套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并举的社会治理之道。三是延伸治理触角。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大脑”向镇延伸。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4K超高清承载能力。完善“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智慧校区、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形成美丽城镇创建良好氛围。

南湖区已基本形成以城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宜居宜业、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提供全方位助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