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茅街道:三举措打造现代化海岛特色未来城镇


发布时间: 2022-11-22 16:41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展茅街道紧紧围绕“五美”建设目标,立足本地农业发展基础,全局赋能,全力打造现代化海岛特色未来城镇,让群众收获美丽城镇建设和共同富裕奋斗成果。主要做法有:

一、盘活“一片田”,赋能美丽新产业。

一是农田建起智慧园。以农业“双强”行动为牵引,做强现代农业,推动三产融合,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美丽田园”变成“美丽经济”。先后完成农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1079亩、抛荒地整治466亩、高标准农田建设5500亩及农田水系治理7.6公里。开展美丽田园行动,实现4000亩集中连片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革,打造五大未来农场。把景观建设和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梯田鱼稻共生效益农场,达到一田两用、稻渔双收。同时,创新“滴滴用工”模式,打造游戏交互智享农场,效益预计从亩均0.4万元提升到3.2万元。目前,街道已探索形成“一地生五金”的共富模式,直接带动就业1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真正把收益分配给农民和村集体。大力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完善田园综合体功能布局,以季节性大田作物为主背景,构思创意农业、造景农业,形成农工商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87.56万人次,同比增加68.3%,总收入1.05亿元,同比增加58%,切实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数字农业转变。二是盐田游进两条鱼。展茅北部曾是一片低效盐田,上世纪90年代,街道陆续引进各类水产加工企业47家,其中鱿鱼精加工企业16家,金枪鱼精加工企业7家。近年来水产加工企业不断向精细化、集中化发展,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高端项目集聚的园区经济转型,特别是鱿鱼和金枪鱼产业在国内占到重要地位。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7亿元,同比增加8.8%,其中“两条鱼”产业占75%以上。鱿鱼、金枪鱼消耗量分别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和20%。下步还持续做好金枪鱼精深加工文章,力争将整条金枪鱼吃干榨尽,目前相关生物肽、药品研发产业化基地已建成,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已进入市场。三是学田迎来四方客。加快推进研学品牌打造,农业研学也成为展茅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街道围绕农耕文化、礼孝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特色研学路线。同时常态化组织飞行模型研学、自然探索研学、农事体验研学等各类研学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田园综合体也被评为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今年共开展各类研学活动100余场,参与学生近10000人。

二、建好“一个镇”,承载美丽新乡愁。

一是迭代升级,完善美丽城镇。持续开展乡村环境提升工程,重拳实施村庄、农田、河道整治行动,统筹推进渔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以黄杨尖村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启用农村垃圾分类监管智能化系统,被评为全省首批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案例,目前垃圾分类实现全域覆盖。深入开展老旧住宅外立面改造,累计完成2.16万平方米,老街旧楼焕发“新颜值”;实施渔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工程,生活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总长度达30公里;推进展茅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整治11.8公里,打造品质河道2.5公里;“无违建街道”创建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拆违6.16万平方米,三改累计完成3.88万平方米。同时,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镇原有纹理,深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发展思路,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深入挖掘干施岙礼孝文化,打造亲子研学体验区;提炼路下徐农耕文化,培育美丽乡村休闲区;深化茅洋红色文化,建设爱国教育实践区;集聚晓辉现代产业,构建未来工厂示范区。二是多措并举,构建共富家园。2020年10月,展茅街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成交,成为全市首宗入市交易成功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收益的70%返还给农民和村集体,打响舟山市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第一枪。街道创新“公司+业态”的共富机制,展茅乡村振兴公司牵头将黄杨尖片区的50余套闲置农房进行集中打造,引进文创、餐饮、民宿等特色业态近40家,2022年前三季度业态总收入超1000万元,同比增加38%。探索实施专业运营,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依托田园综合体资源优势,以路下徐为辐射,串联庙后、林吴、上潘孙等区域,打造黄杨尖共同富裕示范带。实施村集体经济“113”工程,通过建立一套机制,出台一套政策,实施三类项目,以招商引资、“飞地抱团”、企业助力为抓手,谋划落地一批村集体项目。在晓辉村引入烧炭湾生态采摘园文旅项目,投资总额约20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租金外加5%的营收分成。街道八个村联合成立全区首个强村公司,实施全区首个“飞地抱团”项目,购买工业厂房1000㎡,增加资产320万元,年租金25万元左右。企业助力柴家村原红砖厂400万,打造808Bass项目,村集体预计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三是数字赋能,建设未来乡村。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打造“乡创未来、共富市集”主题型未来乡村。展茅以建设黄杨尖未来乡村为契机,针对乡村业态发展水平低,人才培育难和公共服务提升难三大挑战,找准切口,建设业态管理、人才发展和主体服务三大应用场景,建立了市集业态全周期管理机制和乡创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村民和游客服务体系,解决了业态经营管理、停车服务等难题,建设成效也得到了人民日报下属《人民论坛》的报道和推广。通过智能摄像头、流量监控仪、统一收付系统,结合智慧导览、vlog拍摄和AR体验等数字化场景,实现数据流、现金流、粉丝流三流合一,把无序数据变成有形资产。

三、凝聚“一批人”,培育美丽新农民。

一是高举乡创旗帜,用诚心引一批人。深化“两进两回”,大力引导有实力的乡贤返乡参与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推行“乡创联盟”,舟山市首个乡村创业基地在展茅正式挂牌,街道通过完善政策,强化服务,持续帮扶,整合资源,建起了没有围墙的创业平台,目前已汇聚农创客115人,外来人才占比达50%以上。打造“共富市集”,常态化举办路下市集,包含文创市集、农夫市集和“妈妈的味道”巾帼市集、线上市集四大类市集,摊位数量100多个,实现青年、农民、妇女、乡贤等各类人才集聚。目前,已成功举办7期14场,整体营收约300万元,吸引游客超过15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500万元。常态化组织直播带货活动,30多个农户变身带货达人,累计销售农产品约2000万元,同比增加35%。二是坚持党建统领,用红心聚一帮人。深化乡村振兴产业党建联建模式,构建“党建统领、群团共建”的“1+N”组织体系,推进党员经营户与乡村振兴产业党支部开展联建,成立工会联盟、青创联盟、巾帼联盟等,推动实现抱团发展,成果共享。统筹“平安五大联盟”、“东海渔嫂”等群防群治社会力量,年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150起以上;鼓励乡贤回乡,通过投资创业、出谋划策等方式助力振兴。此外,凝聚妇女力量,把妇女作为美丽城镇建设主力军,成立文艺小分队、东海渔嫂服务队、妈妈的味道巾帼共富工坊、美丽庭院共富工坊等队伍组织,开展了文艺下乡、矛盾调处、公益服务、庭院建设等多种形式的美丽创建活动。推进数字积分普惠系统,持续开展乡村“三治融合”提升乡风文明。随着村民幸福感提升,大家也拧成一股绳,更加主动配合村里的发展建设,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三是共享发展成果,用爱心帮一批人。聚焦一老一小,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先富带后富的重要抓手,实施助学、助老、助医三大工程。建立困境儿童呵护、困境老人关爱、困难人员重大疾病帮扶项目认领清单,组织企业认领帮扶项目,帮扶资金近200万元。倡导文明新风,组建“东海渔嫂”、“五匠联盟”、“蒲公英”、“土专家”等9支志愿服务分队,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中积极服务。其中“蒲公英”孝老志愿服务分队,三年里累计开展为老公益活动200多次,服务老年人5000余人次。“蒲公英”创始人方萍儿获“舟山市为老服务优秀志愿者”称号。强化医养结合,建有一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展茅街道老年人的“健康之家、照护之家、幸福之家”,相关做法获“舟山晚报”推广。展茅卫生院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定期安排医共体专家会诊,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为基层患者带来了健康红利。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