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长兴县夯实“三个提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污治理共同体


发布时间: 2022-11-22 15:04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长兴县聚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通过“设计、施工、管理”三大质量提升,形成多方合力,全面夯实农污治理工程建设质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总投资1.3433亿元,新建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座。

提升设计质量着眼,形成理念“一体化”共识

一是设计排摸把握“五个关键词”。按照“农房、地形、选址、现状、需求”5个关键词开展设计排摸。“农房”重点排摸各类污废水管出口,对化粪池等户内设施定点定位;“地形”重点复核现场走势地貌,优化管道埋深走向;“选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利用、工程难度等;“现状”充分考虑原有设施状况,减小工程成本与改造影响。现场比对“五要素”,制定全域治理个性化方案。

二是设计规范落实“四大要素”。咬定规范要素,立足国家、省级规范、导则,确保设计合规。保障沟通要素,确定各方联系人员,专人负责沟通。立足现场要素,设计单位总结重点难点, “定期返场”踏勘2次以上,确保设计精度。考虑长期要素,立足全县“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专项规划和各行政村村庄规划,预留远期容量,设计一次到位。

三是施工图纸开展“三级审查”。落实“镇村站长初审、县级部门复审、专业单位图审”的三级审查制度,从“镇村实际情况、行业主管标准要求、专业设计规范”三个维度进行审查,对图纸的实地符合性、政策要求落实性、设计要素规范性把关。今年全县共开展各类图纸审查100余次,提出并解决优化意见80余条,设计业务培训2次。

提升施工质量着手,实施共建“精准化”策略

一是部门联动,打造审批“绿色通道”。多部门共建工程审批“绿色通道”,减少整体审批时间15%以上。建设、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协调解决报批、土地等难点问题。规范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证,全面落实质量监管。编制工程水保、环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确保工程合法合规。今年以来,已完成4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各项审批手续,现场检查并抽检超过150次。

二是起始管理,奠定工程“质量基调”。所有项目开工前落实“工程交底”与“按图复测”,施工单位根据图纸现场复核出户管、现状标高、房屋基础等。实施“起始管理”与“样板段验收”制度,对建成的第一座检查井、第一段污水管道、第一户样板户内设施进行现场验收,确保“起始管理”到位。截至目前,施工前交底会议开展26次,“样板段验收”51次。

三是联合验收,把握工程“验收红线”。工程竣工并通过五方主体初验合格后,组织建设、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开展县级联合验收。开展户内设施“细胞式管理”,对每户农户户内设施绘制“一户一图”,确保起始施工建设到位,使民生工程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目前,已组织联合验收27次,绘制并确认“一户一图”2000余份。

提升管理质量着力,构建共治“共同体”机制

一是建立“专家驻镇”共建机制。聘请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服务团的专家成员担任全过程管理顾问,参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驻镇专家每周定期前往项目现场2次以上,通过手机联络群实时关注工程动态,协同业主不定期抽查。截至目前,驻镇专家现场解决问题60余处,线上指导处理问题300余次,有效降低业主管理压力。

二是建立“提前介入”共治机制。镇、村站长提前开展政策宣传、需求收集,对重点难点工程逐户走访并由农户提前签字确认,今年已有260余户提前签字。坚持“建管结合”,运维单位提前介入,全程参与项目前期、施工及验收过程,工程完工后无缝衔接。建立长兴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微专家”培养体系,对管理人员提前介入,做好技术提升储备。

三是建立“考核通报”共管机制。纳入县对乡镇季度及综合考核,每季度由县委县政府通报结果。加强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考核,建立“日常巡查+每周检查+每季考核+不定期抽查”立体机制。截至目前,已开展集中考核3次,现场随机检查160余次,暗访20余次。(长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