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海盐县以“微更新”激活城镇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22-11-22 15:0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海盐县以“微更新”作为激发城市活力、延续城镇生命力的手段之一,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可持续的理念,围绕形态、生态、文态、业态,对城镇公共空间开展“小而精、小而美”的适度改造,推动城镇余量空间活化利用,推动城镇颜值提升、文化传承和业态发展。

以改善生态“塑形”,刷新城镇颜值

一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行山水林田湖全要素、全区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美丽河湖、碧水绕村、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实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镇街开展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集中攻坚行动,针对性实施房前屋后整治、污水零直排、垃圾分类等工程,所有镇街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城镇。二是注重形象气质提升。强化顶层设计,引导各小城镇结合自身实际在入城口LOGO、立面改造、历史街区、节点小品建设中杜绝大拆大建,而是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目前,已形成澉浦古镇历史街区样板,完成沈荡弄堂文化老街重塑;打造通元田园风光区和百步现代时尚工业风貌区等景观片区。

以传承文化“塑魂”,提升城镇内涵

海盐县不仅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的塑造。一是坚持“以文化促保护”的有机更新理念。把城镇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融合统一,各镇街通过开展民宅修缮保护,保存老街区风貌。沈荡镇修缮改善钱家祠堂,借助《钱氏家训》影响力举办启蒙入学节。澉浦镇按照历史文献、古籍图册的记载,仿照古镇地图重新修建宋韵城门和三国名刹金粟寺等。二是坚持“以特色促发展”的文化传承理念。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一镇一馆”地标。修旧如旧建造古连廊、古亭等方式,将名人故居、古民居、粮仓等打造成纪念馆、记忆馆、展示馆、小镇客厅等,成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场所,留住了乡愁记忆。于城镇、西塘桥街道、横港集镇将当地老粮仓改造成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客厅和印象馆;秦山街道将老学校建筑打造成滚灯展示馆;沈荡镇挖掘老建筑的历史打造主题文化馆。

以业态更新“塑业”,勃发城镇动力

海盐县加强业态更新,让传统“潮”起来,让业态“新”起来,吸引更多人创业就业、参观游览。一是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澉浦镇将“唐建镇、宋通商、元兴曲、明筑城”的历史街区与红烧湖羊肉美食相结合,打造一年一度的澉浦羊肉节,形成逛古城、品羊肉的文旅品牌。沈荡镇融合“传统非遗”和“新城文化”,聚焦特色美食和地域文化资源,发布余华文学地图沈荡篇,并依托酿造园举办酿造节等活动吸引人气,打造文旅融合金名片。通元镇推广灶头画、海盐骚子、米酒酿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非遗文化与城镇建设,成功创建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澉浦镇围绕南北湖风景区建设,通过对原有历史建筑修缮、古道修复及改造、景观梳理和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成功打造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澉浦镇六里村,近三年来累计旅游产值5.58亿元,累计接待游客857.9万人次。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美”。因地制宜围绕特色支柱产业,通过龙头引领、科技赋能、创意衍生等方式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如秦山街道以核电特色为核心,打造核相关产业带,利用核电余热打造江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节能工程,建设国内首个、国际领先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百步镇以智能集成家居产业为主导,以省级经济开发区“链长制”试点为切入口,建立国家级CNAS实验室辐射全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全产业发展,构建时尚智能的集成家居制造产业体系。(海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