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联动共富基本单元全域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 |
||||
|
||||
嘉兴市扎实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现代化,在“1个专班”大体系下统筹推进,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全局谋划,在“整体大美”大场景下找准切口,发挥美丽城镇连城带村的节点支撑作用,串联全域城、镇、村,加快推进中心城镇有机更新、基础设施补短增优等行动,走出一条美丽城镇高质量联动基本单元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市36个镇达到美丽城镇基本标准,19个镇获评省级样板镇。 聚焦体系完善,打造“全域联动”新引擎 一是“一套机制”统筹推进。率先重塑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组织架构,建立1个大专班体系。四项工作考核共管、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加快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如,将美丽城镇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资源用于风貌样板区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乡品质提升;在专班统筹下,平湖市、海宁市等地与多家银行对接,争取融资额度,一体推进美丽城镇、共富基本单元项目建设。 二是“一套指数”集成评价。首创集成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四项工作的“共富指数”评价体系,将评价对象落位到市、县、镇、村四级主体。选取美丽城镇37项指标、城乡风貌21项指标、未来社区34项指标、未来乡村30项指标,对全域风貌管控、设施运维、场景落地、城镇事务管理等情况进行量化跟踪、评估反馈,形成“集成化管理+常态化管控”的全域路径。 三是“一个平台”全域贯通。依托CIM基础,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样板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创建“一张图”,实现102个在创基本单元一图管控,4809个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图总览。目前,“四位一体”平台已有效整合、共享、落地各级区划单元、社会治理数据、物联感知设备等空间资产410万条,并建立基于路网的5、10、15分钟可达性数学模型,精准评估城镇、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效。 聚焦空间重塑,解锁“全域大美”新密码 一是融合自然之美,全域化提升城乡环境。以城乡自然格局为基础,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擦亮全域美丽底色。近年来,全市81个工业园区、1655个生活小区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成城镇污水管网6544公里,建成省、市级美丽河湖237个,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今年实施“环境美”项目140个,总投资约35.8亿元,全面升级城镇环境。 二是融合和谐之美,精细化改造城乡空间。选取10个美丽城镇开展“微整治、精提升”示范引领行动,对入城门户、中心广场、特色历史街区等城镇空间节点进行有机更新。如,秀洲区新塍镇率先启动新塍古镇微改造提升实践试点,保护性修缮以市河为轴线的老街、屠家祠堂、观音桥等历史街区、文保单位,恢复蓬莱路、朝阳路挑檐廊道、白墙黑瓦的新中式立面,还原古镇原有风貌。 三是融合文化之美,特色化彰显城乡底蕴。加快城镇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联动风貌样板区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嘉善县西塘-姚庄“未来幸福水乡”县域风貌样板区串联西塘镇、姚庄镇两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举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塑造“谷粒MALL”IP品牌等,以“农民画”“田歌”为载体,擦亮“善文化”金名片。 聚焦品质生活,实现“共富典范”新突破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全面推进美丽城镇、共富基本单元联创联建,率先实现全市镇(街道)未来社区创建全覆盖。在城镇开展基础设施补短增优行动,加快适老宜少服务场景落地,增进民生福祉。如,海盐县沈荡镇新增备案托班10个,完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感服务智能终端配备,加快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今年,全市累计建成10个省级、103个市级“一老一小”服务场景。 二是试点打造城乡生活圈。以“三化九场景”理念推动美丽城镇生活圈建设,选取6个美丽城镇,联动未来社区、未来乡村,试点打造层级叠加、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圈体系,推动优质城镇公共服务全域覆盖。如,秀洲区王店镇通过空间互联、生活互通、文化互动,打通城乡交流通道,实现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共享;南湖区凤桥镇将社区资源、景区资源、乡村资源有效串联,品牌共推,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能级和区域发展实力。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片区统筹的思维指导美丽城镇产业发展,联动城、镇、村三级,形成美丽城镇产业集群,推进产城深度融合,打造和延伸共富生态链,带动就业增收。如,桐乡市濮院镇充分释放毛衫产业集聚效应,推广“共富工坊”模式,以全链条生产线,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定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就近就业,工坊员工人均月收入超4500元。(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