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创新执法模式助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
||||
|
||||
近年来,慈溪市通过城乡统筹推进、模式规范运行等方式,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有少数居民投放自觉性不高,部分物业公司履责不到位等情形。对此,慈溪市坚持多方联动、数字智治,打好宣传发动、督导检查、线索移交、执法立案系列组合拳,建立垃圾分类管理与执法无缝衔接的长效执法体系。 党建引领与群众共治相结合,参与氛围持续浓厚 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依托融媒体平台构建宣传矩阵,以真实案件推出“以案说法”系列警示视频。打造“大手牵小手分类一起走”等垃圾分类志愿者品牌活动,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与新市民量化积分挂钩。畅通投诉渠道,强化奖惩机制,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分类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制度机制愈发健全 对照各级检查情况和四色榜单分类制定方案,对红、黄榜单重点加强执法检查,对绿、蓝榜单以抽查为主。定期对工地、商超等垃圾分类薄弱点位开展专项执法,对频繁出现问题的点位,实行宣教、普查、抽查、执法、排名一体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倒逼分类质量提升。截至9月20日,全年累计检查3667次,开展专项执法20次,办理案件333起,罚款金额5万余元。 数字赋能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分类成效显著提升 推进垃圾投放点、垃圾房改造提升,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慈溪市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共享公安人脸数据库,创建垃圾乱投放等违法行为监管场景,实现违法行为智能发现、违法主体快速锁定、视频核查智能结案的闭环式管理。强化赋码管理,60余个行政村建立“一户一码”的智能化上门收运模式,打造沿街商铺“一店一码”管理模式,由督导员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督查,形成“扫码拍照—督查评价—生成提醒单—复查—生成事件—执法介入”的规范化处置流程,提升源头分类质量。 信息移交与定期反馈相结合,违法线索闭环管理 建立村(社区)、行业主管部门与执法部门之间建立信息线索移交机制。各村(社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日常发现的问题,经督促指正后仍未整改到位的,将当事人信息、违法现场照片(视频)等线索进行移交。村(社区)就近移交给属地中队,并由属地中队录入系统,跟进办案。行业主管部门移交给市分类办后,由分类办结合日常检查、上级通报、四色榜单相关信息录入系统,由综合执法部门对问题点位开展执法。目前已移交案件22起。构建执法闭环与反馈机制。综合执法部门在收到线索移交材料后,在2个工作日内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在7个工作日内对当事人予以约谈、限期整改或立案查处,对约谈、限改后仍未整改到位的从严从紧查处。综合执法部门对移交线索信息及时生成案件并下派至属地中队,定期将办案进度报送至市垃圾分类办,由市垃圾分类办将办案情况向各镇(街道)、行业主管部门通报,形成良性互动移交积极性。 执法打击与结果运用相结合,倒逼源头分类提质 深化处罚效果,市垃圾分类办定期梳理共性和个性问题单,结合行政处罚情况反馈给属地镇(街道)与行业主管部门,并视情况在本地融媒体予以曝光,起到警示教育意义,达成举一反三效果。升级处罚影响,将行政处罚结果抄送至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采取进一步措施。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例,仅22年第二季度就有6家物业服务企业因未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受到行政处罚,处罚结果抄送至其主管部门市住建局。由市住建局对物业服务企业、项目经理予以宁波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扣分,该管理项目列入当季度“黑榜”项目,并予以公示。(慈溪市垃圾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