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以“节”为媒绘就美丽城镇“共富图景”


发布时间: 2022-12-12 09:52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近年来,建德市三都镇以柑桔、西红花、香榧三大产业为主导,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定位,以“樱花、渔火、柑桔、年俗”四季节庆为抓手,以“宜居建德、醉美三都”为发展目标,以打造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为指引,促进农旅融合新发展、优化全域环境新风景、挖掘特色文化新看点、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努力打造“生态俊美、人文醇美、生活富美、产业壮美、治理和美”的农业型美丽城镇新样板。

一、擦亮生态底色,打造“醉宜人”美丽城镇

一是扮靓镇村环境。动员群众参与“义务劳动一小时”3000余人次,清理整治垃圾45.2吨。投入8500余万元建设沿江10公里绿道,并获评全省最美“三江两岸建德绿道”,今年投入200万对二期、三期绿化及配套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投入3900万元,完成后源溪河道综合整治及两岸景观美化。同时,围绕“一廊十线”总体布局,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细致打造三江诗路、水润江南、桔香休闲和凤栖圣地等4条美丽乡村精品廊线。二是串联特色游线。推出“醉美三都”樱花季赏樱特色游线,利用摄影比赛、游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直播点击量破亿,打造浪漫樱花前源村、十里樱花大唐村、闹中取静乌祥村3条条赏樱路线,带动沿线民宿和农家乐经济,成功打造省白金级民宿云漫松间,串联起镇头大队、凤凰苔溪山庄等8村农家乐,土鸡、春笋、腌肉、野菜等土特产供不应求,百姓和村集体得到“货真价实”的收益。三是打造三江诗路。围绕“八美联动”和美丽乡村“一廊十线”整体布局,充分挖掘沿线景观、九姓渔民独特的人文资源,以江为轴、以诗为脉,全力打造三江诗路线,让“盆景”变成“风景”,“道路”变“诗路”。通过三江诗路线打造,挖掘出和三都相关的诗词40余首,为三江口区域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动力。

二、夯实共富举措,丰富“醉特色”发展模式

一是丰富市场主体培育。注重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视农业创业创新,通过示范园创建,培育青年人才创业队伍10人,橘子师傅等乡土专家队伍10人。截至目前,示范园内共有龙头企业6家(杭州市龙头企业5家,建德市龙头企业1家),示范性合作社家庭农场10余家。打造江南第一隐村的九姓渔村,引进江南秘境旅游综合体、“夕下•青野”、“村墅•山开”等特色民宿31家、渔家乐16家。二是丰富利益联结路径。成立三都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集中流转各村零散土地,通过折价入股、保底分红等形式实现增收增效。招募乡村职业经理人实施专业化运营,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借力“千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完成494.3亩耕地“非粮化”整治,集中流转1700余亩耕地,积极探索横向维度的“稻鱼蛙”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确定经营户试验面积约120亩。三是丰富跨域联盟形式。立足山水资源丰富优势,以三江渔火节为契机邀请建德、桐庐和富阳三地的10余个非遗展演,三区县共同发布旅游线路,成立环三江口民宿联盟,共同推动跨区域文旅共享融合发展,开发出富春蝶来江月湾乡村酒店、“夕下•青野”、“村墅•山开”等高端民宿,入住率长年维持在90%以上。在三江渔火节推出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鲜美食和渔民特色民俗等“非遗+文创”组成的共富集市,将渔民文化和现代风潮相结合,开市期间共吸引游客8000余人,为渔村旅游从业者增收近万元。

三、赋能多元节庆,推动“醉长效”产业融合

一是营造节日氛围。邀请新华社、浙江日报和杭州电视台等10余家主流媒体,开展四季节庆媒体推荐活动,三江渔火节助力乡村游回暖被CCTV13-新闻直播间采访报道。邀请自媒体达人拍摄《九姓渔村》、《橘子红了》等短视频,举办线上直播音乐会营,打造浓厚看民俗、听民歌、乐农家的浓厚氛围。二是持续升温节庆。连续开办9届柑桔节、6届年俗节、2届樱花节和2届渔火节,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600余万元,通过节庆+休闲游、节庆+民宿、节庆+农家乐的模式,将客单价从100元提升至300元,带动周边80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2000元。三是增色镇域品牌。发布“醉三都”公共区域品牌,有效整合区域内分散的农文旅产品资源,实现镇域内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统一产品包装、设计,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分级销售,提高产品价值,结合四季节庆宣传推广,提升品牌优势。开展“三江荟”链组党建,将村、企、科研院所、协会、新型农业主体吸收为成员单位,扩大“醉三都”知名度和产品销量,解决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打响三都品牌效应。

下一步,三都镇将继续打造“四季节庆”,不断扩大“醉三都”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城镇建设的累累硕果。(建德市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