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住建局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回迁安置任务 |
||||
|
||||
家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回迁安置工作是涉及征迁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今年以来,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省市建设要求,杭州市余杭区住建局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建设理念,聚焦民生实事,把回迁安置作为民生之要、实事之首,充分发挥统筹功能,全力攻坚回迁安置工作。12月6日-8日,余杭区574户安置户正式迎来交房时刻。本次交房共涉及房源1403套,安置惠及吴家厍社区、长桥社区、西塘河村等六个村社回迁村民。随着该项目的顺利交房,意味着余杭区2022年度回迁安置任务全部完成。截至目前,本年度余杭区共完成回迁安置941户,共分配房源3832套。 坚持规划引领,工作前置提效率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强化思想认识。成立余杭区安置房建设领导小组,由副区长担任组长,联合余杭规资、发改、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安置工作。形成每周例会、每月通报工作机制,及时收集问题反馈,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堵点难题。今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工作例会11次、协调推进会议14次,累计解决问题堵点92个。 二是做好统筹规划,合理编制计划。2023年和2024年余杭区回迁安置任务艰巨,为避免安置房建设滞后导致拆迁户在外过渡时间过长,余杭区住建局准确摸排全区在建安置房与在外过渡户的人房匹配信息,建立并及时更新被征收人(户)情况的联网数据库。在实时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安置户过渡时间及未来两年安置任务,合理编制中长期安置计划,把各项前期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三是前置回迁流程,缩短过渡时间。在安置房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即与各镇街对接理清在外过渡户数,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分房专班,上门服务指导各镇街提前制定安置方案。同步推进回迁安置工作和项目收尾工作,确保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回迁安置,缩短安置户在外过渡时间,如瓶窑镇崇化一期安置房项目从项目竣工到交房仅用时21天。 坚持问题导向,较真碰硬解难题 一是主动摸排,理清难点。通过专题调研、座谈征询、巡察走访等多种举措,梳理回迁安置工作中出现的征地拆迁滞后、管线迁改困难、供配电和给排水工作进度滞后、安置政策不明确等问题。今年以来,通过走访收集工程建设类问题33个、回迁安置政策咨询类问题126个,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加快回迁安置工作进度,努力赢得群众更多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主动协调,攻坚难题。牵头联合余杭规资、水务、供电、燃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营公司赴各建设主体,通过现场踏勘、会议交流、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解决项目在手续办理、部门衔接、施工推进、竣工验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累计解决问题70余处,协调推进闲林街道民丰村和闲林村安置房项目一期、二期分期验收,加快项目整体进度。 三是主动出击,防范风险。针对“部分安置房建设项目进度相对滞后”问题,对照省市区“回迁提速”工作要求,制定并下达年度安置房建设考核目标,并对进度滞后、整改不力的项目限时整改落实。今年以来,对照月度任务计划和问题清单,开展现场督查13次,开具催办单12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限时整改,并要求书面报告整改结果,累计约谈责任主体4个、12人次。 坚持服务为先,实事求是赢民心 一是开展联合验收,化解竣备难题。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赴镇街、赴项目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对接和协调服务,以工作合力破解竣工备案过程中的难题。今年以来,共开展联合竣工验收6个,协助仓前街道梦想小镇安置房一期、二期工程完成竣工备案,提前服务闲林街道商贸东项目、闲林老街安置房等项目竣工备案。 二是创新补偿模式,优化民生服务。积极探索“50+30”安置模式,通过“实物+货币化”的方式,解决现有安置房建设体量大、后续管理压力大问题。“50+30”安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与余杭街道华坞区块、仁和街道新区路配套工程等项目共157户居民完成签约,拆迁群众对该方案接受度较高。今年在文一西路西延项目征迁过程中,共有39户居民通过“50+30”新模式顺利完成签约。 三是搭建沟通平台,广泛听取民意。通过现场座谈、实地培训、调研交流等形式,组织职能部门、属地镇街、建设单位及征迁群众到现场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已开展专题座谈8次,领导实地调研4次,业务培训6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60余个。深入研究安置房建设指导性意见,探索创新安置房项目建设模式,为建设品质优秀、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做好铺垫。(杭州市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