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金华市全链条、闭环式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大提升


发布时间: 2022-12-27 16:35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金华市聚焦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不完善、保洁作业不规范、推进工作缺少抓手等难点痛点问题,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两定四分”模式,不断探索收集、运输、处理闭环管理路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实现全覆盖,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类成效进一步显现。2022年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连续两个季度获建设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评估全国二类城市第2名;连续4年获评全省生活垃圾治理优秀设区市。

迭代源头分类设施,解决“投放如何抓”问题

一是统一配置标准。已建住宅小区内原则上按照300-500户或服务人口约1000-1500人,服务半径100-200米以内进行设点,科学测算垃圾投放量,确定点位面积、容器配置数量等基本参数;硬件方面统一按照“四有六标配”即有雨棚、有宣传栏、有低档围挡、有地砖(地面硬化)、配备视频监控、语音温馨声控、照明灯、工具箱、洗涤池、排污设施等标准建设。

二是明确建设标准。新建住宅小区项目按照《金华市新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设施建设管理导则》,将集中投放点(含大件、装修、园林垃圾存放点)纳入项目规划配套,实行“三同时”管理,解决各地建设标准不一、规划选址落地困难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6200多座农村1300多座,建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3.0版420座,完成提升改造1076座。

三是“解锁”金华模式。结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打造独具金华特色垃圾分类点。如金华开发区投放点位设置时增加电子宣传显示屏、除臭系统、自动感应投放系统等,投放过程实现全自动化。结合点位特性,将垃圾投放点位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观景台”,增设“变废为宝”作品展,兼具宣教、体验等功能。永康市兰街村制定党员网格员联系到户、定时、定点、定岗、定类的“一联四定”制度,推出融合垃圾回收、资源再生、爱心传递、生态洗衣、习惯培养、美丽建设为一体的第六空间平台,居民人均垃圾量从0.43公斤/人降至0.28公斤/人。

实行“322”分类收运,解决“中端如何运”问题

一是落实收运主体。建立健全“按类收集、专车专运”的分类收运机制,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再生资源等收集、运输体系构建依托于集中投放点,实现桶车对应,通过清洁直运、以桶换桶等高效收运形式,形成点(集中投放点)—线(收运线路)—端(终端)全链闭环。截至目前,全市城区易腐垃圾分出清运率普遍达到25%以上,金东区城区平均达到30%以上,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落实收运模式。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实行“3+2+2”模式,即每次投放三小时,2小时内收运,每天投放2次,确保日产日清。为解决收运扰民问题,根据投放时间调整收运时间,环卫部门早上不早于7点30分,晚间不迟于10点完成收运。可回收物构建市场主体、民众参与、国企兜底的机制,通过点位回收、智能回收箱、积分回收、定点回收、上门回收等模式,实现应收尽收。

三是严格收运运营标准。足额配备人员、车辆等,严把运输企业和运输车辆资质审核关,收运车辆统一标识标志和监督电话、安装GPS定位系统,实行密闭化和防抛洒滴漏处理,形成定时、定人、定车、定线路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同时,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中转站绿色化、生态化提升改造,专门配备除臭设备,消除扰民异味,2022年全市新改扩建垃圾中转站20座。

探索无害处理模式,解决“末端如何消纳”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我市全域推进焚烧和餐厨处置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处置由“填埋为主”进入“全量焚烧和生物处置”新阶段。目前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厂8座,处理能力10500吨/日,集中式餐厨(厨余)处置终端12座,处理能力1318吨/日。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共处置240万吨生活垃圾,增长率实现-0.04%,无害化处理率100%。

二是健全垃圾填埋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积极探索老旧填埋场治理方式,一方面实行“一场一策”治理模式,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地表水、渗滤液及堆体稳定性等开展日常监测和监管,强化对现有填埋场安全生产工作巡查和隐患整改,健全垃圾填埋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全市12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均完成“一场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另一方面探索陈腐垃圾焚烧发电模式,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如金华十八里生活垃圾填埋场2021年5月启动陈腐垃圾开采焚烧工作,转运焚烧垃圾5.7万吨,日焚烧发电8.1万度。

拓宽长效管理路径,解决“后期如何管”问题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抓住考核牛鼻子,将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并建立集中投放点检查、考核标准,投放点星级评定等制度,明确巡检员(管理员)、督导员(志愿者)、执法队员、物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管理职责;在全省示范制定团体标准《城镇生活垃圾两定四分工作管理规范(TZAS3017-2021)》,实现操作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激发参与新动力。创新激励制度,激发机关、企业、群众参与动力。通过建立月度和季度评价公开制度、积分奖励制度、红黑榜制度、行政处罚制度等,进一步提升管理成效。如金东区开展积分评比制度,根据每个居民每次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最高可按15元/月标准兑换实物积分奖励。

三是实行智能化监管。以“人工+智能监控”管理手段,实现全域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源头精准化实时管控。每个集中投放点安装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视频信息对应接入乡镇、县级和市级数字城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违法线索第一时间传递、第一时间跟踪、第一时间查处,构建“建、管、罚”一体化工作闭环体系。

四是社会协同治理。将垃圾分类纳入市民文明公约,政府、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共同协作,通过点位集中宣传、楼道宣传、宣传小品、组建宣传队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垃圾分类氛围。如金东区组建“红领监督员”“美丽大姐”宣讲团等队伍48支,走村入户开展垃圾分类指导60次,垃圾分类宣讲培训30余场次,开展《条例》普法宣传120次,累计覆盖群众10万余人,发放宣传册6万余份,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大大提高。金华开发区引导和动员房东成为垃圾分类督导员,通过“熟人盯熟人 一户盯一户”,解决城中村人流量大、垃圾分类难问题。(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