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三个重塑”打造美丽城镇建设康养联合体


发布时间: 2022-02-25 15:25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三门县紧盯超老龄化背景下康养行业痛点,以革命老区亭旁镇为试点,整合全社会慈善力量和康养资源,不断优化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成功打造全市首个康养医一体化联合体,走出一条“康养离家不离乡”的普惠型城镇居民康养服务有效供给新路子。自2021年7月份联合体投用以来,共帮助困难居家老人200余人次,提供服务500余人次,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生活美建设。

一、建设模式重塑,打造品牌康养

一是多方合力齐推进。将亭旁镇康养中心建设项目作为破冰城镇康养供给难的首站,财政、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打通养老和医疗脱节的“痛点”,并发动亭旁商会、红色志愿服务先锋队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农村居家老人,实现资源供给多元化。

二是整合资源建平台。整合基层卫生院闲置资源,投入300余万元对亭旁卫生院妇产科住院大楼进行全面改造,建设集康护、养老、医疗一体的康养联合体,作为该县城镇康养服务总枢纽。预计改造后建筑面积可达1600平方米。

三是政策供给强支撑。制定《三门亭旁康养联合实施方案》,在用水用电、土地保障、基础配备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并对康复治疗的患者在双向就诊、报销比例上予以倾斜,相比县本级医院治疗的报销比例提高5%—10%,有效降低服务对象治疗成本。

二、运行模式重塑,打造有效康养

一是“政府+民营”结合。建立健全卫健、民政、养老运营团队三方协同管理机制,推动亭旁卫生院向“以医带养、以医联养”转型。利用“医共体”资源,组织县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人员定期进驻,满足对象就近治疗需求,并引进泰星健康管理公司运行团队,为城镇老人提供“治疗—康复—日常照料”全流程服务。自7月运营以来,已有30余名老人入住,提供治疗服务400余人次。

二是“兜底+普惠”结合。将农村低保低边群体列为康养服务重点关注对象,为不在中心治疗的低保低边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并给予每人6000元的智能设备补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老人失能状况与照料需求,给予每人每月50元的康养补贴纾解家庭养老负担。

三是“点上+面上”结合。加快总结、扩大亭旁康养中心经验,全面梳理城镇康养服务难点痛点,简化康养联合准入审核,降低经营门槛。通过审批改革,在保证医疗卫生标准不下降的基础上,凡是同时满足具备康复场所、康复人员、康复师、康复器材等条件的机构,即可开展康养结合业务。此举为更多机构进入康养产业提供了便利,为下阶段复制推广亭旁镇康养中心建设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服务模式重塑,打造品质康养

一是开展智能式服务。投入200余万元建设智慧平台,打造线上指挥中心和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健康管理、餐饮服务等数据,并开发康养中心床位签约、适老化改造、服务评价等九大功能,实现服务流程精准监测、服务实效快速反馈。建立“无围墙虚拟养老院”,在低保低边老人家中设立“虚拟床位”和“家庭床位”,推行“一床一码”应用系统,通过链接智能设备开展远程管控,通过实时监测精准掌握老人在家动态。截至11月底,已为20位在家老人提供“虚拟床位”,开展远程探视700余人次。

二是实施嵌入式服务。借力“虚拟养老院”等线上应用,通过线上预约服务、线下代跑代办等形式,为农村低保低边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代办缴费、安全守护、精神慰藉、健康教育等服务,推动康养资源向村社和家庭延伸,全力构建“优质+均衡”的步行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

三是实施联动式服务。与专业服务人员、志愿服务队、联合医院签订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及24小时守护协议,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建立服务流转清单,提供全天候“一对一”服务,确保“对象有所呼,服务必有应”。联结亭旁卫生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志愿服务队等力量,成立“康养安居联盟”,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服务400余次。(三门县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