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街道美丽城镇“千亿”产业高位求突破


发布时间: 2022-02-25 15:53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高桥街道立足桐乡市经济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作用,驱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数字转型“三驾马车”,推动形成集聚度高、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美丽城镇“产业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1年,该街道规上工业总产值与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之和突破1100亿元,成为桐乡市首个“千亿级”经济平台。

一、 聚焦产业集聚,坚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井式”布局筑牢产业平台。沿乌镇大道、文华南路与长山河、沪杭高速四条纵横成“井”的交通要道两侧,规划前沿材料高端产业生态园、智能装备产业园、高铁产业新城、高桥农业科技园,新能源汽车智造中心、数字经济双创中心、湾谷健康医疗创业中心、桐乡科创中心、视觉物联创新中心等“四园五中心”的产业布局。着重围绕前沿材料高端产业生态园和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发展高端创新型产业;围绕高铁产业新城区块,发展现代服务业。2021年,依托园区前沿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该区上榜浙江省商务厅公布的年度浙江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优势示范单位名单,系嘉兴唯一上榜单位。

二是“链式”招商壮大产业规模。紧紧围绕数字经济、装备制造和前沿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持续对三大主导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2021年该区签约项目39个,包括超亿美元(10亿元)项目11个,完成合同外资4.53亿美元、实到外资1.95亿美元、市外内资32.2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5%、104.5%、和161%;2022年截至目前该区已签约新能源锂电材料智造基地等8个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5亿元。

三是“联式”服务护航产业发展。依托“三服务”“企业服务直通车”等载体,整合内外部资源,具体事务打破行政分工和部边边界,加强部门(科室)间横向业务协同,建立横向联动服务机制,畅通政企沟通,协调落实企业需求。不断完善项目绿、蓝、黄、红“四色”管理、分类联动推进机制,根据项目性质和管理内容制定全流程管理进度表,确定每个项目推进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做好一项一册台账,确保按计划全面完成各项指标,开工率达到100%。探索推进“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该区在2021年该市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活动上签约30个项目,已注册3个、准入12个、拿地4个、开工7个、投产4个。

二、聚焦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把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桐乡人才政策2.0版”落地见效,用足用好1亿元铂泉创业创新(人才)基金,并融合采用以企引才、政策引才、资本引才、中介引才、平台引才、以才引才等各种方式,加大企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提升高端人才的量和质。2021年该区完成各级人才计划项目39个,其中博士领衔项目10个,引进国家级人才8名、省级人才4名。

二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的作用,,并不断开展走访和交流,激发企业家创新意识,支持引导企业从内部提档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以企业为主的政产学研合作,加大与高等院校合作力度,建设以优质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构,借力高端科创资源,提升科创产业含金量,借力优势市场主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当前,该区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50家高校合作共建,成立产教融合人才发展联盟,“十大新型研发机构”基本建成,合众等86家企业建立省级研发机构,并成立55家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的研发中心。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突出数字经济双创中心龙头作用,着力打造发展大道沿线具有辨识度的“科创街青海区”。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探索“人才飞地”模式,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依托工业社区与近千个微网格,主动了解并上门为企业人才解决税收、社保、金融、教育等方面的延伸需求。结合科技创新实际,逐步完善具有区街特色的创新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2021年,该区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10.6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61.3亿元,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6.6%。

三、聚焦数字转型,积蓄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推动政府数字化改革。树立“数字革命”理念,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纵深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变革,让企业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最大程度实现利企便企。2021年,该区全新打造的“数字园区一体化平台”正式投入使用,通过“云平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园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等方面。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将数字产业化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双创中心、桐乡科创园等数字经济园中园。打造智慧安防产业链,大力发展车联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发展新型芯片、基础软件、智能硬件等高新技术产业。该区现有数字经济规上企业32家,2021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146.82亿元,增加值23.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和21.3%,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6.1%和55.22%。

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建设一批智慧工厂、无人车间,引领企业加快向“互联网+制造”转型。加大数字化技术推广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比如入选全省首批未来工厂的巨石玻璃纤维基地,创新应用数字化孪生技术,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实现了制造体系的透明化和智能化。(桐乡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