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四个突出”举措提升垃圾分类行业共治格局 |
||||
|
||||
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宁波市海曙区压实各行业单位分类职责,长板拉长、优势叠加,不断加强各部门协作力度,多元化参与,共同形成垃圾分类共治新格局。 一是突出“实”字作部署,以完善制度来“护航”。自开展各行业强制分类工作以来,海曙区加大各行业抓源头分类质量工作力度,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垃圾分类工作责任体系。下发《海曙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明确具体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所属行业主管部门的通知》,使全区所有行业单位应管辖场所垃圾分类工作均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各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会议召开定期化、考核评比常态化、教育宣传制度化”等三化措施不断强化分类实效。例如区教育局研究制定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将垃圾分类习惯纳入《海曙区中小学品格教育指导纲要》。 二是突出“深”字重监管,以源头提质来“筑底”。持续开展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区分类办协助的各行业全覆盖垃圾分类检查。根据各行业分类工作要求,由行业部门和区分类办组建检查小组,分组分头开展实地指导检查,落实行业常态监管。落实每月通报制度,将机关、企业单位、商业广场、超市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列入通报报内,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即查即改、举一反三,并对照行业标准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体检”,落实长效机制。 三是突出“学”字抓宣传,以全民行动造“声势”。全区医疗机构采用季度化锋领量化评分标准,提升党员及周边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垃圾投放准确率,形成党员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等多元化良好闭环,增强垃圾分类凝聚力。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发动各行业单位推选优秀党员、团队参加全市第三届垃圾分类“我就是影响力”评选活动暨党员引领新时尚短视频大赛,区检察院、区城管局、区税务局分别获得“十佳短视频”“形象传播奖”等多个荣誉奖项。区教育局通过家校互动、校社联动模式,不断延伸垃圾分类教育阵地,通过“布置垃圾分类家庭实践作业”“为家长垃圾分类打分”“收集家长垃圾分类照片”等日常实践活动,积极构建“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是突出“新”字强引领,以垃圾减量来“提功”。各行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海曙区第二医院食堂设立“桶边督导员”定点监督与鼓励职工按量取食,同步引进餐厨/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备及线上大数据检测管理系统,做到干湿分离、油水分离,垃圾源头减量一半以上,日回收废油8.5升,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使垃圾分类工作事半功倍。海曙中心小学在校内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废弃物减量和回收计划,西校区还开辟校内“智慧生态园”,通过校园厨余垃圾堆肥技术和雨水收集灌溉系统等,培育生态园植物,变废为宝。(海曙区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