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创新协同推进美丽城镇集群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4-25 08:51 信息来源: 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21年以来,绍兴市以提升群众幸福感为目标,围绕“五美”核心,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多维度发力,积极探索美丽城镇集群化发展新模式。

一、理论创新,培育典型案例。印发指南,理论引导实践。全面深入调研,率先编发《绍兴市美丽城镇集群化建设指南》。根据“共建共享、协同互补、互联互通”的原则,明确“五个一”标志性要求,梳理出环境共保、设施共享、产业共荣、人文共美、协同共治5项共31条建设指标。综合考虑城镇地域位置、能级差异、产业协同等因素,划分集群带、跨区域集群、县域内集群三个集群层次,县域内集群又分为强强合作性、强镇辐射性、特色发展型三类,分类指引集群建设路径。明确定位,稳步推进建设。柯桥区王坛镇、稽东镇组成的“稽山舜源”集群以及诸暨市店口镇、山下湖镇、姚江镇和次坞镇组成的“西施之泪”诸北集群被列入今年全省首批 32 个美丽城镇集群化典型案例培育名单。“稽山舜源”集群定位特色发展型,今年计划投入约6000万,推进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村级道路提升、电动车充电装置建设等基础设施,畅通镇村“致富路”;另一方面改造舜王庙、香雪梅海等景点入口,美化提升沿线景观节点,修建眺望平台,通过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让游客“进的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西施之泪”集群定位能级较高的强强合作型,作为融杭桥头堡,推进杭绍一体化建设,今年计划投资7000余万元推进集群建设。一方面改造提升主要道路交通,打通次坞集镇至临杭园区的“产业路”;另一方面优化集群内基础设施布点,进一步完善生活圈体系,提升集群品质,推动产镇融合。

二、统筹谋划,整体协同推进。跨区共建,开启融杭新篇。柯桥区与萧山区在充分交流协商的基础上,依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签署了《美丽城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就市政设施交通等设施的共建共联共维、协同打造产业平台、定期开展产业交流研讨、跨界河流共同治理、公共服务共享互认、数字治理联合部署等多个领域的工作达成合作共识,力求通过集群化建设,发挥聚集作用、乘数效应,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为杭绍两地融合增添新的动力。整体联动,打造优质集群。新昌县的“水墨山城”,既是美丽城镇集群,又作为县域风貌样板区培育。依托新昌江、澄潭江等自然水系,串联十里潜溪、穿岩十九峰、镜岭老街、狐巴巴星球乐园、澄潭客厅等文旅节点,梅渚古村、溪西村等特色村落,以文旅融合为主旋律,统筹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美丽城镇建设两项工作,整合县域副中心型省级样板澄潭街道和文旅特色型省级样板镜岭镇的优势资源,打造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水墨山城”。统筹谋划,助力山区发展。上虞区成立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统筹开发建设虞南山区乡镇集群,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助推产业联动发展。投资1.2亿按生态溪标准整治下管溪,提升阵溪乡、下管镇、丁宅乡沿溪风貌,投资1.5亿元建设生态绿道,沿管溪、百岭公路串联丁宅乡、下官镇、陈溪乡、岭南乡四个乡镇,投资近亿元打造下管镇、陈溪乡两乡镇阳明旅游线路。

三、以点带面,多维发力共建。民生为底,书写美好生活。为满足上虞南部城镇集群对高等级养老设施的需求,上虞区斥资3500万,在南部中心镇丰惠镇建设占地18亩的综合养老中心。该养老中心拥有300多个床位,为集群内5个乡镇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失能照护、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等专业养老服务,收纳周边镇村129位老人入住,让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柯桥北部集群以亚运建设为契机,通过修建灯光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运动锻炼场地。目前集群内共有灯光篮球场104个,标准及笼式足球场27个,均免费对集群内居民开放,同时定期不定期组织集群内部联赛,形成全民健身良好氛围。产业为擎,塑造活力城镇。越城区斗门-马山集群,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业能级跃升,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00多亿,达到全区总量的50%以上。位于斗门街道的小家电龙头苏泊尔,联合马山街道的英纳威、科意电器等上游企业,通过建立高标准产品体系,提质增效,成功打造小家电产业集群。柯桥区“稽山舜源”集群组建党建共富联盟,抱团发展,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成立大美王坛强村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与12名乡创人才开展导师结对,实现茶叶、香榧、青梅酒等农特产销量增长6成,户均增收30%。人文为魂,垒砌精神高地。嵊州市作为百年越剧的发源地,打造甘霖镇越剧小镇,通过与周边乡镇景区联建旅游线路,举办“越剧小镇戏剧节”“越剧折子戏”“世界非遗、小镇端午”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做到1年有360天有戏可看,形成游客集聚效应,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越剧文化。越城区富盛镇与皋埠街道联合打造“宋韵文化”,以宋六陵遗址公园为核心,以抹茶文化和“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等非遗活态展示为载体,激活独特的宋朝遗韵,以点带面,织就绍兴宋文化经纬线。(绍兴市美丽城镇办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