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整体统筹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 着力打造“宋韵黄岩” |
||||
|
||||
近年来,台州市黄岩区抓住“城市有机更新”契机,坚持“留改拆”并举原则,整体统筹,保护优先,深度挖掘,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着力打造地方特色的“宋韵黄岩”,延续城市文脉,复兴文化记忆,助力黄岩“全面建设共同富裕区域标杆”,并取得一定成效。 系统谋划,强化顶层设计 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该区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系统性考量。 抓好城市更新整体谋划。该区组建了城市更新工作专班,制定《黄岩区“永宁焕新”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梳理出210个项目,包括区块拆迁、安置房建设、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建设、有机更新等。其中,2022年已启动城市建设“百项攻坚”计划,实施38个区块拆迁,拆除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以项目撬动城市发展。 编制文化复兴整体规划。聚焦黄岩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历史环境再生设计,启动《黄岩区文化复兴南北文化轴概念规划》编制。目前,该区已与上海同济大学常青院士团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编制历史资源专项规划。已编制出台《黄岩老城区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对老城区范围内的47处历史风貌建筑、15条历史风貌街巷和4个历史风貌片区,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明确了开发强度、高度控制、管控模式等,画好黄岩历史资源保护“一张图”。 因地制宜,重塑特色风貌 黄岩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建县历史的千年古县,人文底蕴深厚,咏橘文化、儒释道文化、宋韵文化、青瓷文化、书院文化、和合文化等源远流长。该区结合历史风貌现状,多措并举推进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 联动改,做好“整体文章”。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更新进行统筹整合,谋划出“黄岩区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提升工程”,连片改造更新方山路、五洞桥、东禅巷司厅巷历史街区、孔庙以西前洋头里等4个城市有机更新区块和31个老旧小区。目前,已组建项目公司,实施方案已报国开行审批,在融资授信达成后,即可全面启动更新改造。 微改造,下足“绣花功夫”。充分挖掘黄岩“36街72巷”街巷文化底蕴,秉持“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局部改造、有机更新”方式,有序推进“美丽街巷”精细化微改造,保护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目前,已累计完成斗鸡巷区块、肇泽池巷区块等2个区块和学前巷、教善巷、花园巷等8条小街巷改造,使“36街72巷”重拾文化和生活生机,实现城市风貌的“新旧共生、和而不同”。 抓活化,激发“城市活力”。将黄岩文化元素有序融入到“官河古道”建设中,深度做好文化传承展示文章,凸显了黄岩地域特色。尤其是在“老水厂文创园”的建设过程中,协调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更新的关系,保留了城市工业遗迹,对原有澄清池、过滤池、泵房等构筑物进行改造活化利用,引入酒吧、光影秀、餐饮等业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成功让老工业遗迹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目前,城市扁平化综合体——“官河古道”已全线贯通,将在今年全面建成开放。 多方参与,凝聚强大合力 践行“城市建设为人民”的理念,调动社会各方主体参与,让城市建设更贴近群众、更有“温度”。 借智借脑,深化“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好“校地合作”平台,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提升黄岩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与同济大学的常青院士、吴志强院士、杨贵庆教授团队,与省建科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完成乡村振兴、孔庙、委羽山、永宁江魔湾、城乡风貌样板区等历史文化节点设计,助推历史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充分倾听民意。在美丽街巷、老旧小区等项目建设工程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发挥好居民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征询“两代表一委员”的建议意见。在老旧小区改造名单的确定、改造项目的选择、改造时序的推进等方面,都有住户的全程参与和监督;美丽街巷改造的设计装饰和保护修缮等内容,也有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将“共同缔造”理念落到实处。 收罗人才,组建专业团队。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技术要求高的实际,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多渠道搜罗人才,组建了一支包涵规划设计、历史收藏、园林艺术等专长的人才队伍,确保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工作操作专业、高效规范。(台州市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