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扎实推进公共慢行交通保障 |
||||
|
||||
近年来,杭州市城管局立足“服务亚运、助力双碳、便民惠民”总目标,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以共享单车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全力推进公共慢行交通“最后一公里”建设,交通分担率稳步提升,市容秩序明显改善。目前,共享单车总量从2019年底的40万辆减量到25.5万辆,投放区域从扎堆核心区到惠及全市域,周转率从不足1次/车/日提高至2.5次/车/日以上;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从2019年底的4492处增加到5552处,总计车辆13万辆,亲子车投放8000辆。根据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日均90万单、单均骑行1.5千米计算,每日累计骑行约135万千米,按机动车载3人/车、每千米碳排放100克计算,单日可减少碳排放45吨,全年减碳超过1.6万吨,成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日均客流总量450余万人次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强大后援团、有力补给线。 精准分析,优化保障方案 据测算,2022年杭州轨道交通线网建成后,地铁站点800米半径覆盖的市区人口比例仅39.8%。优化公共慢行交通保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最低碳、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优化公共自行车布点。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合理布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一方面,在大型老旧小区、地铁首末站等合理骑行半径内,加强布点和车辆投放;另一方面,在地铁成网、公交发达区域,合理控制布点数量,发挥土地集成效能;同时,兼顾地铁站口、公交站点周边合理布设公共自行车点位,基本实现“应设尽设”,100米近距离接驳布点比例超过98%。 强化共享单车动态保障。对地铁口、公交站、企业园区和大型住宅小区等需求旺盛区域,充分发挥共享单车占地少、调度灵活的优势,细化企业大数据分析,强化早晚潮汐等时段的动态保障,一方面不断提高市民获车便捷度,努力实现热点区域“车等人”;另一方面按照“5分钟响应、30分钟清运”的要求,通过划分责任区等方式,落实企业提高运维响应度、积车整改率。 精准对接属地需求。结合不同区域公共交通的不同特点,指导属地、企业精准施策。如针对西湖景区交通条件较差、游客需求强烈的实际情况,按照“只骑入、不投放,定点管、定时清”的原则,落实企业动态调配各景点附近运维人员,做到“无积车、不堵道”;针对延安路及周边区域地铁成网、商业繁华的实际情况,落实企业减少车辆投放、加大运维力度,在主干道基本实现共享单车“只见车骑、不见车停”。 数字赋能,提高服务水平 整合天地图、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布点等矢量空间数据,叠加全市已登记单车信息,在全国率先打造“公共慢行交通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基本信息、车辆登记信息、用户租还信息、日常管理信息等一网掌控。 管理制度化。一是对3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的工商登记、资金账户、日常运营、安全保障等提出要求、予以规范,按照“一企一档”上传系统进行存档管理,确保“政府管企业、企业管用户”把好第一关。二是对25.5万辆共享单车进行“一车一码”赋码管理,开发浙政钉“单车扫码”小程序,城管人员结合日常管理实现常态化、动态化核码验车,车辆合规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车辆本底不清、管理无从下手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三是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平台与共享单车企业数据打通、与市民租车信息关联,实现每辆车每次骑行有据可查,为有效解决市民投诉、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全市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量分别为32.7万次(1月)、27.4万次(2月)、61.2万次(3月),并有继续攀升的趋势。 数据实战化。一是分企赋能。将企业订单总量、活跃车辆及车辆日均订单量、单均骑行里程、单均骑行时长“一屏展示”,动态掌握不同企业的车辆健康、运维效率、市民偏好等数据,对周转率不足1次/车/日的企业加大指导帮扶,为精准运维、精准管理提供准确信息,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用车满意度。二是分区赋能。将各企业在各城区的车辆数据赋能属地管理,实现地铁口、大型园区、商业街区等共享单车潮汐现象明显区域的分析预警功能和孤岛地区的精准靶向投放;对重点易积车区域实行“一点一方案”,对主要道路实行夜间清零,并针对白框外投车、长时间积车未清运等违规行为加大执法查处,倒逼企业提高运维水平。 服务精细化。一是结合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场地拓展等民生实事推进,指导企业开展站口定岗定责、片区流动管理服务模式,累计搬扶非机动车逾10万车次。二是针对因车辆破损等原因产生的2分钟内订单,全面推行免费骑行活动,累计优惠2712万人次、减免费用4068万元,得到市民群众广泛好评。三是在防疫应急中,指导企业在确保自身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各类非机动车的无差别消毒,累计消杀超300万车次。四是开展义务便民修车服务,组织公共自行车公司、共享单车企业在少年宫、大关、丁桥等17处设立常态化服务点,方便市民群众非机动车的修理使用。 聚焦亚运,系统谋划衔接 在杭州荣获“全国慢行交通优秀城市案例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亚运,拿出公共慢行交通保障大型赛事的“杭州方案”。 主动对接,紧盯涉亚保障。一是针对145处赛事场(宾)馆,完成周边1公里范围内694处公共自行车点位的逐一踏勘和110处地铁口非机动车场地的逐一验收,并延申完成周边3公里合理骑行半径内1684处公共自行车点位和106处地铁口非机动车场地的本底梳理和应急保障方案,努力实现亚运会期间市民群众出行有保障、观赛群众出行不添堵。二是与市交警部门联动,在滨江、余杭、钱塘3区开展共享电单车试点,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强化骑行约束,提升公共慢行交通分担率,有效弥补城郊结合部、偏远区域公共交通便利性不足的缺陷。目前,累计投放车辆6000辆,周转率超过5次/车/日,骑行半径约3公里,按一人一日往返骑行2次计算,可减少市民自购电单车超过万辆,并逐步改变市民短途自驾出行、网约车出行方式,缓解交通压力。 主动作为,倡导文明新风。将绿色出行宣传纳入迎亚运宣传工作总盘子。联合市文明办、共享单车企业开展“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 文明骑行 有序停放”主题活动,引导市民签署承诺书近2万份,发放免费骑行卡1.5万余张。联合市妇联、市直机关工委,全面开展红色领杭、巾帼建功等活动,吸引共享单车企业495人加入“城管五行巾帼服务队”,广泛开展文明联创、服务联动等活动。强化社会良性互动,研究试点共享(电)单车停放“负面清单”和骑行人“黑名单”制度,通过企业对用户的提醒、警告、禁骑等非执法手段,加强文明骑行、规范停放等个人信用交通评价应用,真正守牢“企业管用户”的最好一道门。(杭州市城市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